膀胱阴道瘘应该如何预防
膀胱阴道瘘的预防需从避免产伤、规范妇科手术操作、控制感染、及时治疗盆腔疾病及加强术后护理五方面入手。
1、避免产伤
产程过长或难产可能导致膀胱受压缺血坏死,形成瘘管。孕期应定期产检,发现胎位异常或骨盆狭窄时提前评估分娩方式。分娩时避免粗暴使用产钳,第二产程超过2小时需考虑剖宫产。产后出现漏尿需立即就医排查瘘管。
2、规范手术操作
妇科手术如子宫切除、剖宫产时误伤膀胱是常见诱因。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术前排空膀胱,术中精细分离解剖层次。使用电刀时避开膀胱壁,缝合阴道残端时注意避开膀胱三角区。术后留置导尿管7-10天减轻膀胱压力。
3、控制感染
盆腔结核、放射性膀胱炎等炎症可导致组织坏死穿孔。结核患者需规范抗结核治疗6个月以上,放疗后定期膀胱冲洗。日常注意会阴清洁,避免不洁性生活,出现尿频尿痛时及时使用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
4、治疗盆腔疾病
晚期宫颈癌浸润膀胱、子宫脱垂长期摩擦等均可引发瘘管。癌症患者应早诊早治,脱垂患者可使用子宫托或行盆底重建术。避免长期留置子宫托压迫膀胱,每4小时取出清洁一次。
5、加强术后护理
妇科手术后保持导尿管通畅,每日消毒尿道口。导尿管拔除后训练膀胱功能,避免尿潴留。术后1个月禁止性生活及重体力劳动,咳嗽时用手按压腹部减轻腹压。出现阴道漏尿立即复查膀胱造影。
日常应保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稀释尿液,减少辛辣食物刺激膀胱。练习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每周3次每次15分钟。绝经后女性可局部使用雌激素软膏改善黏膜弹性。定期妇科检查可早期发现盆腔病变,40岁以上建议每年进行盆腔超声及尿动力学检查。若出现不明原因阴道排液、反复尿路感染等症状需及时排查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