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耳聋
耳聋可能由遗传因素、噪声暴露、药物毒性、感染性疾病、年龄增长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言语识别困难等症状。可通过佩戴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听觉康复训练等方式改善。
1、遗传因素
先天性耳聋约60%与遗传相关,常见于GJB2、SLC26A4等基因突变。这类患者多表现为出生时双耳重度听力损失,可能伴随前庭功能障碍。建议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确诊后可早期佩戴助听器或进行人工耳蜗植入。对于有家族史者,孕前遗传咨询有助于评估风险。
2、噪声暴露
长期接触85分贝以上噪声会导致毛细胞不可逆损伤,常见于工厂工人、音乐从业者。初期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逐渐发展为全频段损失。需使用降噪耳塞防护,急性声损伤可尝试地塞米松注射液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已形成的噪声性聋需避免继续暴露。
3、药物毒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注射液、利尿剂如呋塞米片等具有耳毒性,多引发双侧对称性听力下降。用药期间需监测听力,发现耳鸣应立即停药。必要时可使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辅以高压氧治疗。老年患者及肾功能不全者更易发生药物性耳聋。
4、感染性疾病
腮腺炎病毒、脑膜炎球菌等感染可能损伤耳蜗或听神经。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约30%有病毒感染史,表现为72小时内听力急剧下降。急性期可用泼尼松片冲击治疗,配合巴曲酶注射液改善微循环。慢性中耳炎导致的传导性聋需行鼓室成形术。
5、年龄增长
老年性聋源于毛细胞自然凋亡,多从60岁开始出现高频听力减退。随着病程进展会出现言语识别率下降,尤其在嘈杂环境中。可验配数字编程助听器,严重者考虑人工耳蜗。补充锌制剂和维生素B族可能延缓进程,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预防耳聋需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控制音量不超过最大输出的60%。定期进行纯音测听检查,发现听力下降及时干预。保持耳道清洁干燥,游泳时使用防水耳塞。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减少血管因素导致的耳蜗缺血。均衡摄入富含维生素A、E的食物如胡萝卜、坚果,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突发耳鸣或眩晕时应立即就医排查听神经瘤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