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怎么确诊
慢性心力衰竭的确诊需结合临床症状、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心脏功能评估。主要诊断依据包括脑钠肽检测、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X线及运动耐量试验等。
脑钠肽检测是筛查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指标,血液中BNP或NT-proBNP水平升高提示心脏负荷过重。超声心动图可直观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是判断收缩功能不全的关键。心电图能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基础病变。胸部X线有助于识别肺淤血、心脏扩大等间接征象。运动耐量试验通过6分钟步行距离或心肺运动试验量化患者活动耐力下降程度。
部分患者需进一步行冠状动脉造影排除缺血性心肌病,或通过心脏核磁共振明确心肌病变性质。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仅在疑难病例中应用。所有检查结果需与临床表现结合分析,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系统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常用工具。
确诊慢性心力衰竭后应限制钠盐摄入,每日控制在2-3克;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自行车,以不引起明显气促为度;严格记录每日体重变化,3天内体重增加2公斤以上需及时就医;避免感冒、感染等诱发因素,流感季节前接种疫苗;遵医嘱规范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不得自行调整剂量。定期复查心脏功能指标,配合医生进行长期疾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