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折护理有哪些常规
儿童骨折护理常规主要包括保持制动、合理冰敷、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和定期复查。护理过程中需避免二次损伤并观察并发症。
1、保持制动
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骨折部位,限制关节活动。上肢骨折可用三角巾悬吊,下肢骨折需避免负重。制动时间通常为3-6周,具体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家长应监督儿童避免跑跳等剧烈动作。
2、合理冰敷
伤后48小时内每2-3小时冰敷15分钟,用毛巾包裹冰袋防止冻伤。冰敷可减轻肿胀和皮下出血,但禁止直接接触皮肤。48小时后可改用温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3、疼痛管理
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缓解疼痛,禁止自行调整剂量。非药物止痛可通过分散注意力、抬高患肢实现。若出现持续剧痛需及时就医。
4、营养支持
每日补充500毫升牛奶或酸奶,适量摄入鱼肉、鸡蛋等优质蛋白。增加维生素D滴剂促进钙吸收,同时多吃西蓝花、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帮助骨痂形成。
5、定期复查
首次复查在伤后1周,通过X线观察对位情况。之后每2-3周复查直至愈合,医生会根据骨痂生长情况指导逐步恢复活动。家长需记录患肢皮肤颜色、温度等变化。
护理期间保持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减轻肿胀,睡眠时用枕头垫高。饮食注意少食多餐避免便秘,每日进行未受伤肢体的适度活动。恢复期可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低强度水中运动,避免过早参与对抗性体育活动。如发现石膏过紧、肢体麻木或皮肤发紫需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