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耳膜穿孔怎么办
小儿耳膜穿孔可通过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感染、药物治疗、鼓膜修复术、定期复查等方式处理。小儿耳膜穿孔通常由外伤、中耳炎、气压伤、异物损伤、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
1、保持耳道干燥
耳膜穿孔后需避免耳道进水,洗澡或游泳时可用防水耳塞或棉球堵住外耳道。潮湿环境可能加重感染风险,家长需每日检查患儿耳部是否干燥。若发现渗液,可用无菌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口,禁止深入清洁。
2、避免感染
家长需防止患儿抓挠耳朵,避免细菌通过穿孔部位侵入中耳。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滴剂。若伴随发热或耳痛,可能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有关,需配合口服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治疗。
3、药物治疗
对于感染性穿孔,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头孢呋辛酯片等口服抗生素控制炎症。若伴有明显疼痛,可短期使用布洛芬混悬滴剂缓解症状。用药期间家长需观察患儿是否出现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
4、鼓膜修复术
经3个月未自愈的大穿孔需考虑手术干预,常见术式包括颞肌筋膜修补术和脂肪填塞术。手术适用于反复流脓、听力下降超过30分贝的病例,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1个月,家长应定期带患儿复查耳内镜。
5、定期复查
家长需每2周带患儿进行耳内镜和纯音测听检查,评估穿孔愈合进度与听力恢复情况。小型穿孔多在6-8周自愈,期间应避免乘坐飞机或潜水。若发现鼓室硬化或胆脂瘤形成,需进一步行CT检查。
患儿日常应避免用力擤鼻涕或呛咳,减少气压变化对鼓膜的冲击。饮食需增加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菠菜等食物,促进黏膜修复。睡眠时保持患耳朝上姿势,防止压迫。若出现眩晕、面瘫等异常,家长应立即带患儿就诊耳鼻喉科急诊处理。恢复期建议暂停游泳、跳水等水上活动,直至医生确认鼓膜完全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