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瘤是怎么回事
乳头瘤通常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或黏膜良性增生性病变,可能由直接接触感染、免疫力低下、皮肤黏膜破损、激素水平变化、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切除、免疫调节、定期复查等方式干预。
1、直接接触感染
人乳头瘤病毒通过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传播,常见于性接触或共用物品。感染后病毒潜伏于基底细胞,导致表皮异常增生形成疣体。患者可能出现单个或多个肤色或褐色乳头状突起,表面粗糙。治疗可选用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酊等外用药物,或采用液氮冷冻去除疣体。
2、免疫力低下
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群体易发生HPV持续感染。病毒逃避免疫监视导致病灶扩散,可能表现为泛发性扁平疣或巨大尖锐湿疣。除局部治疗外,需配合胸腺肽肠溶片、转移因子口服溶液等免疫调节剂,并控制基础疾病。
3、皮肤黏膜破损
外伤或慢性炎症造成的皮肤屏障破坏会增加感染风险。常见于足底跖疣或甲周疣,伴有压痛或出血。可选用水杨酸苯酚贴膏软化角质后联合干扰素凝胶治疗,顽固性病灶需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气化。
4、激素水平变化
妊娠期雌激素升高可能刺激疣体快速增长,产后多自行消退。孕期治疗以三氯醋酸点涂等安全方式为主,禁用鬼臼毒素。更年期女性因皮肤萎缩易出现丝状疣,可选用微波凝固治疗。
5、遗传易感性
某些HLA基因型人群对HPV清除能力较差,易出现复发性疣。此类患者需长期随访,复发时可重复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等药物,必要时进行光动力治疗破坏病灶血供。
日常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自体接种传播。建议穿着透气棉质衣物,足部疣患者应专用拖鞋毛巾。性接触传播者需伴侣共同筛查。增强体质有助于病毒清除,可适当补充维生素A、C、E。出现疣体增大、出血或色素改变时须及时皮肤科就诊,高危型HPV感染需定期宫颈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