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可能由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需求增加、铁丢失过多、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储备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贫血类型,主要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长期饮食中铁元素含量不足是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日常饮食中缺乏红肉、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富含铁的食物,可能导致铁摄入不足。素食者、挑食者或饮食结构单一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改善饮食结构,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有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
胃肠疾病如萎缩性胃炎、乳糜泻等可能影响铁的吸收。胃酸分泌减少、胃肠手术后或长期服用抑酸药物也会降低铁的吸收率。铁的吸收主要在小肠上段完成,任何影响该部位功能的因素都可能导致铁吸收障碍。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治疗原发疾病或调整用药方案。
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对铁的需求量显著增加。月经期女性因周期性失血也容易出现铁需求增加的情况。这些特殊生理时期若未相应增加铁摄入,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建议这些人群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铁剂。
慢性失血是导致铁丢失过多的主要原因,可能由消化道溃疡、痔疮、月经量过多等因素引起。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每毫升血液约含0.5毫克铁,长期少量失血会逐渐耗尽体内铁储备。治疗原发疾病和减少失血是改善这种情况的关键。
慢性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炎症性疾病可能干扰铁的代谢和利用。这些疾病会导致铁调素水平升高,抑制铁从肠道吸收和巨噬细胞释放铁。虽然体内铁储备可能正常,但铁不能被有效利用于造血。治疗原发疾病和针对性补铁可以改善贫血。
预防缺铁性贫血应注意均衡饮食,适量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血制品、深色蔬菜的摄入。维生素C有助于铁的吸收,可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一起食用。避免过量饮用茶和咖啡,其中的多酚类物质会抑制铁吸收。出现疑似贫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确诊后遵医嘱进行治疗,不要自行补充铁剂以免造成铁过载。定期体检发现的轻度贫血也应引起重视,及早干预可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