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大量食用油炸食品可能增加致癌风险,主要与高温烹饪产生的丙烯酰胺、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有关。影响因素包括油炸温度、油脂反复使用频率、食材类型及个人饮食习惯等。
高温油炸过程中,食材中的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会发生美拉德反应,生成丙烯酰胺。这类物质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具有神经毒性和潜在致癌性,尤其与肾癌、子宫内膜癌等存在关联。油脂经反复高温加热后,会产生多环芳烃和反式脂肪酸,前者是明确的致癌物,后者可能干扰细胞正常代谢。油炸肉类时,蛋白质高温变性可能形成杂环胺,这类物质与结直肠癌风险上升相关。使用淀粉含量高的食材如薯条、油条时,丙烯酰胺生成量更高。家庭自制油炸食品若控制油温在180℃以下且避免重复用油,风险相对较低。
建议减少油炸食品摄入频率,每月不超过2-3次。选择空气炸锅等少油烹饪方式,用橄榄油等烟点较高的油脂。搭配深色蔬菜水果摄入,其含有的抗氧化物质可帮助抵消部分氧化损伤。出现持续性消化不良、便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筛查。日常注意保持膳食多样性,优先采用蒸煮炖等低温烹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