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骨痛的方法主要有卧床休息、热敷或冷敷、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骨痛可能与外伤、骨质疏松、骨关节炎、骨髓炎、骨肿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肿胀等症状。
卧床休息是治疗骨痛的基础方法,适用于轻度骨痛或急性损伤后的恢复期。减少患肢活动可以避免进一步损伤,促进组织修复。建议选择硬板床,保持脊柱自然生理曲度,必要时可使用软垫支撑疼痛部位。卧床期间可进行简单的肌肉等长收缩练习,防止肌肉萎缩。
急性损伤后48小时内建议冷敷,使用冰袋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炎症。慢性骨痛或48小时后可采用热敷,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温度不超过40℃,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僵硬。
对于炎症性骨痛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骨质疏松引起的骨痛可使用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抗骨吸收药物。神经病理性骨痛可考虑加巴喷丁胶囊、普瑞巴林胶囊。严重疼痛可短期使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但需警惕成瘾性。
超短波疗法通过高频电磁场产生热效应,适用于深层组织炎症。超声波治疗利用机械振动促进局部代谢,对骨关节炎效果显著。牵引疗法可减轻椎间盘压力,缓解脊柱相关骨痛。水中运动利用浮力减轻关节负荷,适合骨质疏松患者。治疗频率一般为每周3-5次,10-15次为一个疗程。
严重骨折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使用钢板螺钉或髓内钉稳定骨折端。晚期骨关节炎可考虑关节置换术,包括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等。脊柱退变性疾病可能需要椎管减压术或椎体融合术。骨肿瘤根据性质选择病灶刮除术或节段切除术,恶性骨肿瘤还需配合放化疗。
骨痛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适度活动,避免久坐久站。饮食中保证充足钙质摄入,每日饮用300-500毫升牛奶,适量食用豆制品、深绿色蔬菜。体重超标者需控制饮食减轻关节负担。户外活动时做好防护措施,预防跌倒骨折。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4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查一次。出现持续加重的骨痛或夜间静息痛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