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治疗肿瘤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激活或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或直接靶向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类型。
免疫治疗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常用方法包括PD-1/PD-L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以及CTLA-4抑制剂如伊匹木单抗注射液。这类药物能解除肿瘤对免疫细胞的抑制,适用于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恶性肿瘤。治疗期间需监测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肺炎、结肠炎等。
基因治疗通过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靶细胞,修正肿瘤相关基因缺陷。例如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可通过恢复p53基因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临床用于头颈部鳞癌等治疗。CAR-T细胞疗法也属于基因修饰技术,需严格评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风险。
细胞治疗主要采用体外扩增的免疫细胞回输患者体内,如CIK细胞、NK细胞等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疗法。特异性疗法包括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和CAR-T细胞疗法,后者对B细胞恶性肿瘤效果显著,但可能引发神经毒性等副作用。
单克隆抗体如曲妥珠单抗注射液可特异性结合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表面抗原,阻断生长信号传导。小分子靶向药如甲磺酸奥希替尼片通过抑制EGFR突变蛋白活性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前需进行基因检测确定靶点。
治疗性疫苗如Sipuleucel-T通过激活对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的免疫反应治疗前列腺癌。树突状细胞疫苗能增强抗原呈递功能,目前用于肾癌等临床试验阶段。预防性疫苗如HPV疫苗可阻断相关癌症发生。
生物治疗需根据肿瘤类型、分期及分子特征个体化选择,治疗期间应定期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遵医嘱进行适度运动。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治疗前后避免接种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