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痰是中医对结核性淋巴结炎的俗称,主要指淋巴结结核,属于慢性感染性疾病。该病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常见于颈部、腋下等淋巴结密集区域,早期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后期可能破溃形成窦道。
结核性淋巴结炎多由肺结核经淋巴或血行播散导致,结核分枝杆菌侵入淋巴结后引发肉芽肿性炎症。发病与免疫力低下密切相关,营养不良、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易感。病理特征为干酪样坏死和朗格汉斯巨细胞形成,病程进展缓慢。
初期为单个或多个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可推动。数月后淋巴结相互粘连成串珠状,局部皮肤呈暗红色。晚期淋巴结坏死液化形成冷脓肿,破溃后排出稀薄脓液并遗留经久不愈的窦道,可能伴随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
结核菌素试验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可辅助诊断,超声检查显示淋巴结结构破坏伴钙化灶。确诊需穿刺活检找到干酪样坏死或抗酸染色阳性,细菌培养检出结核分枝杆菌具有确诊价值。需与淋巴瘤、转移癌等疾病鉴别。
规范抗结核治疗需持续6-9个月,常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联合用药。局部脓肿可穿刺抽脓并注入链霉素注射液,窦道形成者需配合乙胺丁醇片治疗。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禁止自行调整剂量。
对药物治疗无效的局限性病灶可采用淋巴结切除术,范围需包括周围部分正常组织。脓肿广泛者行病灶清除术联合肌瓣填塞,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中医外治可用升丹提脓祛腐,生肌散促进创面愈合。
患者应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适量食用鸡蛋、鱼肉及新鲜蔬菜水果。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病灶部位清洁干燥。治疗期间须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胸部X线排除肺结核复发。出现药物过敏或肝功能异常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接触者需进行结核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