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黄水多数情况下无法完全自愈,可能由外耳道炎、中耳炎、湿疹继发感染、鼓膜穿孔等原因引起,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挖耳或进水导致细菌感染,表现为耳痛、瘙痒。可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生素治疗,严重时需口服头孢克洛。
感冒后病原体经咽鼓管入侵,常伴听力下降。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药物,合并积液者需鼓膜穿刺。
过敏或潮湿刺激引发皮肤屏障破坏,渗出液混合细菌感染。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乳膏,配合硼酸溶液湿敷。
外伤或炎症导致鼓膜缺损,脓性分泌物经穿孔流出。小穿孔可观察自愈,大穿孔需行鼓室成形术修复。
避免自行掏耳或进水,出现发热、眩晕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慢性渗液者需排查胆脂瘤等特殊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