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久拖不治存在癌变风险,但概率较低。肛瘘长期不愈可能引发慢性炎症、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主要风险因素包括感染持续存在、反复发作、合并特殊病原体感染以及免疫异常。
长期未治疗的肛瘘会导致局部组织处于持续炎症状态,炎症因子反复刺激可能诱发细胞异常增生。可遵医嘱使用甲硝唑片、头孢克肟胶囊、左氧氟沙星片等抗感染药物控制炎症。
病程超过10年的复杂肛瘘可能出现瘘管内壁上皮化生,增加恶变概率。表现为分泌物性状改变或出血,需通过肛瘘切除术或挂线疗法彻底清除病灶。
结核性肛瘘或HPV感染可能加速恶变进程,伴随肛周赘生物或溃疡。需进行病理活检明确性质,必要时联合利福平、干扰素等特异性治疗。
艾滋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更易发生肛瘘癌变,典型表现为创面经久不愈。需定期进行肛门指检和肠镜检查,早期发现可采取局部扩大切除术。
建议肛瘘患者每3-6个月复查肛门镜,保持会阴清洁干燥,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发现肛周硬结或异常出血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