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流血通常由感染、瘘管损伤、炎症反应及血管破裂等原因引起,早期表现为少量渗血,进展期可能出现持续出血或血块排出。
肛瘘多因肛周腺体感染形成脓腔,溃破后形成瘘管。感染导致局部组织充血水肿,黏膜脆弱易出血。治疗需遵医嘱使用甲硝唑、头孢克肟等抗生素控制感染,配合高锰酸钾坐浴。
排便时粪便摩擦或外力挤压导致瘘管壁机械性损伤。表现为便后手纸带血或滴血。建议保持软便,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调节排便,局部涂抹复方角菜酸酯栓保护创面。
慢性炎症使瘘管壁肉芽组织增生,新生血管结构异常易破裂。可表现为间歇性出血伴分泌物增多。需采用美沙拉嗪栓抗炎,必要时行瘘管切开术消除病灶。
瘘管侵蚀较大血管时可能引发活跃出血,常见于复杂性肛瘘。需急诊结扎止血,术前可使用云南白药胶囊辅助止血。长期反复出血可能引发贫血,需监测血红蛋白。
日常避免久坐久站,便后温水清洗,选择透气棉质内裤。若出血量大或持续超过3天,应立即至肛肠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