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术、外科手术切除、药物治疗、定期随访观察等方式治疗。具体方法选择需根据息肉大小、病理类型及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综合评估。
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良性息肉,常用方法包括冷活检钳除术、圈套器电切术和内镜黏膜切除术。操作前需完善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术后可能出现少量出血或穿孔风险。
针对直径超过2厘米、疑似恶变或内镜无法完整切除的息肉,需行腹腔镜或开腹结肠部分切除术。手术方式根据息肉位置决定,可能涉及临时造口等处理。
对于炎症性息肉可尝试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等抗炎药物,腺瘤性息肉术后可考虑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预防复发。所有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医嘱。
建议治疗后6-12个月复查肠镜,后续根据病理结果调整随访间隔。高危患者需每1-2年复查,低危患者可3-5年复查,期间出现便血或腹痛需及时就诊。
日常需保持高纤维饮食,限制红肉摄入,戒烟限酒并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息肉复发风险。术后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出现发热或持续腹痛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