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生活干预、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系统异常、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细菌性中耳炎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病毒性中耳炎可使用利巴韦林颗粒、更昔洛韦分散片等抗病毒药物。过敏性中耳炎需配合氯雷他定糖浆、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抗过敏药物。用药期间需避免耳道进水,观察是否出现耳鸣或眩晕等不良反应。
鼓膜穿刺术适用于积液持续超过3个月的中耳炎,通过穿刺引流改善通气。鼓室成形术用于鼓膜穿孔长期不愈者,采用颞肌筋膜或软骨进行修复。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防止移植片移位。手术能有效恢复听力,但存在术后感染风险。
红外线照射可促进耳周血液循环,每次照射15-20分钟。咽鼓管吹张术帮助恢复中耳压力平衡,需由专业人员操作。超短波治疗能减轻黏膜水肿,每周进行2-3次。物理治疗期间出现耳痛加剧需立即停止,该方法对儿童患者耐受性较好。
哺乳期婴儿保持45度角喂养姿势,避免奶液逆流至咽鼓管。戒烟并远离二手烟,烟草烟雾会刺激咽鼓管黏膜。游泳时使用专用耳塞,沐浴后及时擦干外耳道。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锌元素,有助于增强上呼吸道免疫力。
风热犯耳证可用银翘散加减,配合黄芩滴耳液局部消炎。肝胆湿热证适用龙胆泻肝汤,外敷金黄散消肿止痛。针灸选取听宫、翳风等穴位,隔日治疗1次。艾灸足三里穴能提升正气,但鼓膜穿孔者禁用滴耳类中药制剂。
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鼻腔通畅,正确擤鼻应单侧交替进行。儿童患者应按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恢复期可进行耳周轻柔按摩,促进淋巴回流。若出现高热不退、剧烈头痛或面瘫等症状,须立即就医排除颅内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