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痣癌变的过程通常经历良性痣→非典型增生→原位黑色素瘤→侵袭性黑色素瘤四个阶段,主要与紫外线暴露、遗传因素、反复摩擦刺激、免疫抑制等因素相关。
长期紫外线照射可导致痣细胞DNA损伤,增加癌变风险。表现为痣的颜色不均、边界模糊,需通过皮肤镜或活检确诊。可遵医嘱使用咪喹莫特乳膏、干扰素α-2b注射液、达卡巴嗪注射液等药物。
CDKN2A基因突变等遗传缺陷可能诱发恶变。此类患者常伴多发不规则痣,建议定期皮肤科随访。治疗可选用维莫非尼片、曲美替尼片、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等靶向药物。
腰部、足底等易摩擦部位的痣易发生恶变。若出现瘙痒、出血等症状,可能与真皮内痣细胞异常增殖有关。确诊后需手术切除,必要时联合替莫唑胺胶囊、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等化疗药物。
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痣细胞增殖失控概率增高。此类恶变常进展迅速,需密切监测。治疗可采用伊匹木单抗注射液、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建议每月自查痣的对称性、边缘、颜色、直径变化,避免过度日晒,发现异常及时就诊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