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中耳炎患者无须手术治疗,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鼓膜穿刺、鼓室成形术等方式干预。治疗方案选择与感染类型、病程进展、听力损伤程度、并发症风险等因素相关。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耳痛、耳闷及脓性分泌物。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氧氟沙星滴耳液、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药物控制感染。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有关,常见耳闷及听力下降。采用咽鼓管吹张、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促进积液吸收,配合鼻用糖皮质激素改善鼻腔通气。
持续3个月以上的鼓室积液可能造成粘连性中耳炎。在无菌操作下穿刺抽液,必要时留置通气管,可避免永久性鼓膜内陷及传导性耳聋。
胆脂瘤型中耳炎或合并颅内外并发症时需手术干预。通过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同期行听骨链重建术恢复听力功能,术后需定期耳内镜复查。
日常避免用力擤鼻及污水入耳,急性期保持外耳道清洁,出现持续耳鸣、眩晕或面瘫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评估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