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叮咬后起水泡多数属于正常反应,可能与过敏反应、局部感染、虫咬性皮炎、大疱性虫咬反应等因素有关。
部分人群对蚊子唾液蛋白过敏,导致局部组织胺释放,表现为红肿、水泡。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炉甘石洗剂、地奈德乳膏缓解症状。
抓挠叮咬部位可能导致细菌感染,引发水泡化脓。需保持皮肤清洁,必要时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碘伏消毒液等抗感染处理。
蚊虫毒素刺激可诱发迟发型超敏反应,形成丘疹水泡。症状明显者可短期外用氢化可的松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凝胶。
儿童或过敏体质者可能出现直径超过5毫米的大水泡,可能与机体免疫应答过度有关。建议避免抓破水泡,严重时需就医进行无菌抽吸处理。
叮咬后避免搔抓,冷敷可缓解瘙痒,如水泡持续增大或出现发热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