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肿流脓可能由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部外伤感染、胆脂瘤型中耳炎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挖耳损伤或游泳进水导致细菌感染,可选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氢化可的松新霉素滴耳液控制炎症,需保持耳道干燥。
感冒后病原体经咽鼓管逆行感染,可能伴随发热和耳闷,治疗需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严重者需鼓膜穿刺。
耳廓撕裂伤或异物残留引发化脓,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需清创后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呋辛酯、夫西地酸乳膏抗感染。
上皮细胞堆积形成胆脂瘤破坏骨质,出现恶臭脓液和耳鸣,确诊后需行乳突根治术或鼓室成形术,术后配合头孢曲松钠输液。
避免自行掏耳或污水入耳,急性期可用温热毛巾外敷缓解肿痛,持续流脓超过3天或伴眩晕需立即耳鼻喉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