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对患者会造成哪些危害

2025-07-14 10:05:52

乙型肝炎可能对患者造成肝脏炎症、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等危害。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感染后可能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长期未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1、肝脏炎症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可能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肝脏炎症。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肝脏炎症持续存在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治疗方面可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片、替诺福韦酯片、干扰素α2b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

2、肝纤维化

慢性乙型肝炎长期未控制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表现为肝脏结缔组织增生。肝纤维化可能与病毒持续复制、免疫反应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肝区不适、蜘蛛痣、肝掌等症状。肝纤维化可遵医嘱使用安络化纤丸、复方鳖甲软肝片等药物,配合抗病毒治疗延缓病情进展。

3、肝硬化

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是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可能导致肝脏结构改变和功能丧失。肝硬化可能与门静脉高压、肝功能失代偿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性脑病等症状。治疗需在抗病毒基础上,针对并发症使用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等药物,严重者可能需肝移植。

4、肝癌

慢性乙型肝炎是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肝癌可能与肝硬化、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肝区疼痛、消瘦、黄疸等症状。肝癌早期可遵医嘱使用索拉非尼片、仑伐替尼胶囊等靶向药物,或考虑手术切除、肝动脉化疗栓塞等治疗。

5、其他系统损害

乙型肝炎可能导致肝外表现,如肾小球肾炎、冷球蛋白血症等。这些损害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积、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蛋白尿、关节痛、皮疹等症状。治疗需在控制乙肝病毒复制基础上,针对具体表现使用相应药物。

乙型肝炎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DNA、甲胎蛋白等指标,遵医嘱规范抗病毒治疗。日常生活中需避免饮酒、劳累,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食用霉变食物。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适龄人群可接种乙肝疫苗预防感染,乙肝病毒携带者应避免献血。出现乏力、黄疸、腹胀等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健康诊疗 最新动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问答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