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进国家医保谈判首批名单,最高降价50%”后的市场变化预测

新康界
国家医保谈判首批名单拟在本周正式公布,首批入围药物包括: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埃克替尼,以及治疗慢性乙肝的韦瑞德
(GSK)
和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来那度胺。
从医疗费用的支付方来看,
2005
年,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
52%
,而政府和社会保险承担的医疗费用分别占
18%
,
30%
的比例;到了
2015
年,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下降为
32%
,而政府和社会保险承担的医疗费用分别占
30%
和
38%
的比例。政府及社会承担医疗费用比例的增加,是近十年来医药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医疗保险对新兴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承担的比例仍然较少,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吉非替尼仅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纳入省级医保;埃克替尼的情况类似。国家医保管理部门同高价肿瘤靶向药生产企业的谈判,释放出重要信息:我国的医疗保险将在恶性肿瘤等大病治疗领域发力,减轻患病人群的负担。
对于药品生产企业,特别是国内创新药研发生产企业来讲,是利好的消息:
1
、从价格上,靶向抗肿瘤药企业考虑到患者的负担和国际价格统一性因素,往往在国内采取
“
购买
6
个月,赠送
6
个月
”
的销售策略;而
“
替尼
”
类的用药周期一般在
8-12
个月;
“
降价
50%”
对药品实际销售价格的影响只有
30%
左右;
2
、利用
30%
左右的价格下降换来医保支付,得到的是销量的大幅增加:之前靶向抗肿瘤药物采用
“DTP
(直接到患者)
”
的销售模式,即药品不经过正常的招标流程进医院,而是在
OTC
药店铺货;患者持医生的处方到指定药店购买,药企根据处方给开药医生一定
“
奖励
”
;在全面反腐的环境下,这种销售模式收到冲击。国家医保部门与药企的谈判,标志着靶向抗肿瘤药将逐步通过招标的正常途径进入医院,患者承担的支付压力大幅减少(支付比例下降为
10%~30%
),大量以前用不起靶向药的患者现在可以使用该类药物,大大扩充了这些药品的市场空间;
3
、从纳入谈判的品种来看,国际巨头仍然持谨慎态度;国内的靶向抗肿瘤药物近期大量兴起,埃克替尼、西达本胺、阿帕替尼相继上市,其他几个药物也在紧张的评审或最后的临床试验中。医保对靶向药物的支付,将大大加快国内创新药生产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可以预见,在肿瘤治疗领域,也会像心脑血管领域一样,出现年终端销售超过
40
亿元的
“
大品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