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名医视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脾肿大如何分度

发布时间:2018-09-0656731次播放

视频内容:

一般情况下,对于脾肿大的分度,不同科室的大夫,会有不同的分级。比如影像科的大夫,就会有影像学的分级。而外科手术的大夫,把脾脏切下来,对于脾脏肿大的分度,也会有直观的分级方法。

另外,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查体的分级方法,也就是患者可以通过查体,摸到自己的脾大。人体的脾脏,是位于左肋缘下、左肋弓里边,所以,在正常的情况下,是摸不着脾脏的。如果一旦可以在左肋缘下摸到脾脏,就说明脾脏已经发生肿大的情况。

对于脾脏肿大的分度,如果脾脏肿大不超过肋缘下两公分,就叫轻度脾肿大;如果脾脏肿大已经超过两公分,但是还没有超过患者的肚脐,就叫中度脾肿大;如果脾肿大是属于非常大的情况,已经超过患者的肚脐,就叫重度脾肿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用微信“扫一扫”图中二维码,

即可把视频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相关推荐

调理脾胃的方法
调理脾胃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主要是看一看临床是什么样的情况?也就是说患者的脾胃的功能是什么样的一种功能失调的状态,一般说来,这个脾和胃它们是一对相表里的脏腑关系。脾是五脏之一,心肝脾肺肾五脏之一,胃又是六腑之一,脏腑是阴阳相配的,脾胃正好是一对,阴阳脏腑相配对的一对,脾脏主运化就是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也就是说它和人体的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有关系。另外,还和身体的水液代谢有关系的,胃作为六腑之一,它主要是叫仓廪之官,也就是说在身体相当于仓库的这样的一个位置,它收纳水谷,我们吃的饭一定要到胃里,停留在胃里,先在胃里停留,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吸收,然后再和小肠、大肠等,还有胆囊、胰腺等其他的消化器官配合,进行彻底的消化吸收,脾就容易出现虚的情况,胃就容易出现实的情况,那么在调理脾胃的时候。对于脾气虚的情况,如果脾气虚,那么就用一些补气健脾的方法,用一些党参、黄芪、山药、茯苓、白术、白豆蔻等中草药来进行补气健脾,常用的方剂就是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这些都是健脾的一些方剂。那么对于脾阳虚,主要是用一些党参、干姜、附子、像附子理中丸这个中成药,治疗脾阳虚的情况。那么与脾的虚弱相比较,胃就容易出现实证叫胃火亢盛,那么胃火亢盛出现的情况,我们就清胃火用一些黄连、大黄等,像清胃散就是治疗胃火亢盛的情况。
语音时长 02:31

2021-07-09

74852次收听

脾脏功能与作用
脾脏具有众多功能,具有滤血作用,可有效提升人体免疫能力,具有造血功能,同时还可以有效储存血液,因此脾脏的健康极其关键,如果出现脾脏肿大或脾脏破裂,都容易会形成一系列问题。
脾大有哪些危害
脾大可压迫临近其它器官、血液循坏细胞也逐渐减少,严重时,可造成脾脏功能亢进。
脾大吃什么药
脾大多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门静脉高压症、恶性淋巴瘤、吸血虫病,诱因不同适合服用药物也有一定差别。
脾大原因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和造血系统器官。那么对于引起的原因可以包括某些慢性感染包括寄生虫的感染,引起脾脏带肠性的增大,那么血液系统的疾病某些造血系统出现异常包括慢性的白血病、淋巴瘤等等,也会出现脾脏增大,还有某些溶血性的疾病,先天性的造血系统异常,也会出现脾脏增大,脾脏增大还由于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一些以脾脏充血性肿大和脾功能亢进为特点的。那么我国曾经有过一段时间血吸虫泛滥的时候,也引起了脾脏的病理性的肿大,那么引起脾脏增大的还有脾脏自身的一些疾病,包括脾脏的肿瘤在内,那么对于脾脏增大来讲,我们一定是要通过辅助检查来判断其具体的病因。
语音时长 02:00

2020-02-21

61403次收听

脾大危害
脾脏增大,是由于很多疾病引起的。也包括生理性的脾脏增大,那么对于重要的一个免疫器官和造血器官来讲,脾脏增大往往是身体的一种带肠反应,或者是某些慢性感染或者是寄生虫或者肿瘤而导致的脾脏的增生,那么在慢性肝病脾脏增大,是由于充血,门静脉压力增高而出现的脾大。那么脾脏增大一方面呢,是身体的带肠,同时呢,脾脏的增大也会使得脾脏内破坏白细胞,血小板的能力大大增强,我们称之为脾功能亢进。而脾功能亢进,往往会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这样呢,就增加了发生感染和出血的风险,另外脾脏增大会压迫挤压周围的内脏,会导致包括结肠,肾脏的移位,也会出现上腹部的不适,脾脏过于增大,会出现继发性的自发性的脾脏,梗死和感染,而表现出上腹的剧痛,或者是寒战、高热。
语音时长 02:10

2020-02-21

61809次收听

脾大能自己恢复吗
脾大包括生理性脾大和病理性脾大。如果是在青少年发育阶段出现的生理性脾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通常对身体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脾脏也不会进一步的增大,而包括像血液系统疾病、慢性肝病、慢性感染、寄生虫、脾脏肿瘤来讲,那么这种脾大属于病理性的,是不会自己恢复。那么对于脾大的病因我们需要通过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甚至是包括肿瘤的筛查来确定脾脏增大的原因,那么脾脏增大实际上往往只是其他疾病导致的继发性的脾脏肿大,特别是像,由于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症,由于门静脉压力过高,脾脏血流出现充血,导致病理性的脾脏增大,那么如果肝硬化不缓解,门静脉压力不降低,脾脏增大,是难以恢复的。所以呢,我们说对于脾脏增大来讲,更重要的是进行病因的诊断。
语音时长 02:08

2020-02-21

58199次收听

02:07
脾大的原因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和造血系统器官。那么对于引起的原因可以包括某些慢性感染包括寄生虫的感染,引起脾脏带肠性的增大,那么血液系统的疾病某些造血系统出现异常包括慢性的白血病、淋巴瘤等等,也会出现脾脏增大,还有某些溶血性的疾病,先天性的造血系统异常,也会出现脾脏增大,脾脏增大还由于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一些以脾脏充血性肿大和脾功能亢进为特点的。那么我国曾经有过一段时间血吸虫泛滥的时候,也引起了脾脏的病理性的肿大,那么引起脾脏增大的还有脾脏自身的一些疾病,包括脾脏的肿瘤在内,那么对于脾脏增大来讲,我们一定是要通过辅助检查来判断其具体的病因。
02:08
脾大什么症状
导致脾大增大的原因很多。单纯的脾大往往只是出现左上腹的不适,由于增大的脾脏牵拉或者是挤压周围脏器而出现上腹部不适,那么脾脏增大其相邻的器官包括胃、结肠、肾脏都可能会被脾脏增大挤压移位,那么导致脾大的原因很多,比较常见的像造血系统疾病,慢性肝病,某些慢性感染,或者是脾脏的肿瘤性疾病。那么就会出现相应的其它疾病的症状,像血液系统疾病可能会出现贫血,出现一些造血系统功能障碍容易发生感染,那么肝脏疾病往往是由于肝硬化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甚至是浮水等,脾脏合并的一些症状,那么脾脏的肿瘤是在影像学发现脾实质不均匀,出现一些站位,那么会出现包括肿瘤的一些相关的症状。
02:20
脾大的危害
脾脏增大,是由于很多疾病引起的。也包括生理性的脾脏增大,对于重要的一个免疫器官和造血器官来讲,脾脏增大往往是身体的一种带肠反应,或者是某些慢性感染或者是寄生虫或者肿瘤而导致的脾脏的增生,在慢性肝病脾脏增大,是由于充血,门静脉压力增高而出现的脾大。脾脏增大一方面呢,是身体的带肠,同时也会使得脾脏内破坏白细胞,血小板的能力大大增强,称之为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往往会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增加了发生感染和出血的风险,另外脾脏增大会压迫挤压周围的内脏,会导致包括结肠,肾脏的移位,也会出现上腹部的不适,脾脏过于增大,会出现继发性的自发性的脾脏,梗死和感染,而表现出上腹的剧痛,或者是寒战、高热。
副脾是怎么形成的
副脾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先天性发育,副脾一般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由于异常的解剖结构,容易发生脾扭转和脾破裂。另外,当脾脏从循环中清除过多的血细胞时,可以看出可能发生脾功能亢进和血小板减少症。如果没有其他不适,可能不需要治疗,但是需要解决一些不适症状。
脾大是怎么回事
通常情况下,脾大可能是局部感染、有瘀血、血液疾病等引起的,应该对症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脾切除术是什么
脾脏切除术即把脾摘掉,当脾脏出现问题,无论是外伤的破裂或者是自身性的疾病导致脾脏对人体产生危害,都需要把脾摘掉。最初的脾脏切除术是通过在左肋缘下的切口把脾脏摘掉然后取出。但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开刀把脾脏取出的方法已经很少用了。
语音时长 01:12

2018-09-21

58814次收听

02:13
脾肿大是怎么回事
一般情况下,造成脾肿大的原因非常多,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四大类:第一类是由于感染性疾病的原因,导致患者出现肝脾肿大的情况。因为肝脏和脾脏都是属于免疫器官,当患者的体内发生感染以后,就会加强代谢,加强代谢以后,肝脏和脾脏就可以出现肿大的情况。第二类是淤血性的脾肿大,脾脏的血管回流到肝脏,当上游肝脏出现病症以后,比如患者出现肝硬化,或者是其他的疾病,就可以导致肝脏脾静脉的回流受阻,脾脏会充血淤血,能够导致淤血性脾脏肿大的情况发生。第三类是由于血液性疾病的原因,导致患者出现的脾肿大,比如白血病、淋巴瘤这些血液性疾病,都可能会导致脾脏肿大的情况发生。第四类的脾肿大,是比较少的一些杂病,也可能会导致脾脏肿大的出现。
01:28
脾切除术后如何护理
一般情况下,在脾切除术后,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寿命方面的影响不大。因为脾脏是一个造血器官,当脾脏切除以后,在日常的护理上,患者一定要注意预防感染的发生,因为脾脏不仅仅只是一个造血器官,还是一个免疫器官。有早期的文献证实,当脾脏切除以后,患者的身体抵抗能力就会出现减弱的情况,容易造成感染的发生。但是,通过近几年来的研究,并没有发现脾切除以后,出现患者感染机会增加的案例,也没有发现产生爆发性感染的迹象。通常情况下,在脾切除术后,还是会预防性的应用一些抗生素。另外,就是患者在脾切除术后,进行早期的护理,需注意不要过多地进行剧烈的活动。日常护理,一定要注意避免术中腹腔内的结扎点,再次产生出血的风险。

为你推荐

专家视频

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