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语音答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中药黄连功效与作用

发布时间:2019-07-2354102次收听

语音内容:

中药黄连,性味苦、寒。归心、胃、肝、大肠经。主要功效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一、用于胃肠湿热,泻痢呕吐。本品大苦大寒,清热燥湿之力胜于黄芩,尤长于清中焦湿热,火毒郁结。用于湿热中阻,气机不畅,脘腹痞满,恶心呕吐,以黄芩、干姜、半夏等同用。治湿热泻痢,轻者单用即有效。若泻痢腹痛,里急后重,与木香同用,如香连丸。若泻痢身热者,配伍葛根、黄芩、甘草等也有很好疗效。如果下利脓血,可配伍当归、白芍、木香等。

二、用于热盛火炽,高热烦躁,本品泻火解毒,尤善清心经实火。若三焦热盛,高热烦躁,以黄芩、黄柏、栀子等清热药物同用,如黄连解毒汤。若热邪炽盛,阴液已伤,水亏火炎,心烦不眠,常配黄连、白芍、阿胶等,如黄连阿胶汤。

三、本品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治疗痈肿疔毒,多与黄芩、栀子、连翘等清热药物同用。治疗皮肤疮,也可以用黄连制成软膏,外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推荐

喝中药能吃冬瓜吗
喝中药期间有众多禁忌事项,首先需注意日常饮食。冬瓜虽然具有利水效果,不过不会影响药效,因此在服用中药期间可以吃。在服用中药期间,不可吃辛辣性食物、海鲜食物、寒凉食物,同样不可以吃具有解药效的绿豆。
甘草的功效和作用
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益气补中、调和药性。甘草的功效,它主要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益气补中、调和药性。甘草的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它的应用主要有:第一,用于痰多咳嗽、甘草能够祛痰止咳,并能够随证做适宜的配伍而应用广泛。第二,用于脘腹及四肢挛急作痛,甘草能缓急止痛。第三,用于药性峻猛方剂中,甘草能够缓和烈性或者减轻毒副作用,又可以调和脾胃,如调味承气汤,用甘草以缓和硝黄之性,使泻下不致太猛,并避免其刺激大肠而产生腹痛。第四,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等。甘草能够清热解毒,治热毒、疮疡,常常与金银花、连翘等药物配伍应用。治疗咽喉肿痛又可以和桔梗同用。第五,甘草用于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治疗心气虚常常配伍人参、阿胶、桂枝等药物同用。
语音时长 01:40

2020-01-14

87708次收听

02:15
红花可以天天喝吗
红花是否可以天天喝,要根据身体的不同情况而定,或者听从医生的医嘱适当的选用。红花味辛性温,归心经和肝经。红花气香行散,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效果,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跌打损伤等症。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体质,红花的使用也不尽相同。养血活血者宜少用,活血祛瘀者宜多用。作为长期茶饮,对于很多妇科疾病有调理的作用。因此,长期服用红花无明显不适的人群,可以天天喝,但不要过量。服用过量的红花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行立不稳、呼吸急促或者发生强直惊厥等症,严重的还可出现呼吸抑制。
老鼠拉冬瓜的功效与作用
这种中草药的根部具有非常好的药用价值,将老鼠拉冬瓜的鲜根采摘下来洗净后,用捣药杵捣烂,然后敷在患处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疾病。把药草的根和叶子取下来洗干净,然后用清水煮,水开后熬制半小时左右,喝了可以治疗咽喉肿痛。患有泌尿系统疾病的人,如果可以时常用老鼠拉冬瓜来熬水喝,可以起到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的作用。
酸枣仁的副作用有哪些
如果有实邪或者郁火,不宜服用,可能会加重病情。一般酸枣仁不建议单独长期大量服用,但如果心阴不足,也可以利用一味酸枣仁,做成酸枣仁膏来治疗睡眠障碍。如果有口干口苦、咽喉干燥等症状,不要单独服用酸枣仁。酸枣仁从中医角度讲,味甘酸,有甜酸味,性质平和,归肝经、胆经和心经,属于养心安神的药物。由于其味甘、酸可以收敛津液,起到补益肝胆的作用,还可以宁心安神,有非常好的敛汗生津的作用,适用于虚烦不眠,即烦躁、无心睡眠,惊悸多梦等;还可以治疗体虚汗多、津少口渴等症状。生用熟用都可以。尤其酸枣仁炒熟以后还可以起到醒脾的作用,炒枣仁也可以叫炒酸枣仁,是一味非常好的中药。
语音时长 01:43

2019-11-13

52267次收听

黄芪会有副作用吗
黄芪如果应用量太大,会产生副的作用。因为中药治病,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病证的偏性,比如黄芪,黄芪本身这味药,属于一个性温的药物,如果大量应用了的温性,热性作用更强,如果本身身体是偏于热相,或者偏于阴虚内热,在情况下,如果还应用大量的黄芪或者长期应用黄芪,的副作用就会出现,比如可以出现上火的症状,如出现口咽干燥、生疮,出现烦热,出现腹胀等这些个作用,实际上,这也可以说是黄芪的副作用,在不是情况下,也有可能出现,比如出现腹胀、胸满等等这些个症状。如果应用量太大的情况下,可以出现气太旺而壅滞的情况,在情况下,可以加入陈皮、合欢皮等等行气的药物,把气滞给散开就可以。
语音时长 02:11

2019-10-31

60228次收听

栀子花的功效与作用
清肺、凉血、宽肠通便。栀子花作为一味中药,记载于《滇南本草》这本着作,它的性是寒的,味是苦的,它的作用是清肺、凉血,治疗肺热咳嗽和鼻子出血。对于经常鼻出血的患者,可以将栀子花烘干,碾为碎末,然后在鼻出血的时候,将碎末吹到鼻腔当中,它可以止鼻血。另外对于有伤风,或者肺有湿热、湿火而造成的肺热咳嗽,可以使用栀子花,配伍少量的蜂蜜一起煎服,对于这种咳嗽它也是可以起到缓解作用的。另外栀子花还具有宽肠通便的作用,因为栀子花含有纤维素,能够促进大肠的蠕动,能够帮助大便的排泄,预防痔疮的发作。因为栀子花是一味寒性的药,所以它只适用于有湿火的患者。如果是虚寒的体质,比如有脾胃虚寒而造成的大便不成形,这种人群不适合使用栀子花。
语音时长 01:41

2019-10-15

62915次收听

阿胶的功效与作用
补血、滋阴、润肺、止血,用于血虚肠燥。阿胶这味药,性是平的,味是甘的,它能够补血、滋阴、润肺、止血。阿胶块能补血滋阴,常常配合当归、熟地、白芍、白术等用于血虚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这味药常治疗各种贫血。在一些现代研究中,这个药可以促进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增加,配合地黄、鳖甲、龟甲、秦艽、盐柴胡、青蒿等,能够起到滋阴清热,常用于阴虚内热,骨蒸劳热等症状。阿胶炒成珠,常用于止血润肺,配合麦冬、百合、白芨等用于肺阴虚所导致的咳嗽、咳血、肺痨等。配合白芍、当归炭、艾炭、棕榈炭、白术等可用于月经过多,崩漏等。阿胶还可以用于血虚肠燥而造成的便秘。比如女性产后便秘,老人肠燥便秘。
语音时长 01:34

2019-10-15

66106次收听

01:53
中药三七粉的功效与作用
三七粉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的功效。生三七粉对于跌打瘀血、外伤出血、产后血晕、吐血、出鼻血等有很好效果。熟三七粉可改善血脂、血压。三七粉是中药三七的根茎制品,用三七主根打磨而成的粉末状,其性温,味甘微苦,入肝、胃、大肠经。生三七粉主要用于跌打瘀血、外伤出血、产后血晕、吐血、出鼻血等症状。熟三七粉主要用于身体相对虚弱的人群以及一些慢性生活方式引起的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的人群,它可以改善血脂、血压等,也可以长期少量的服用,每日3到6克温水冲服即可。需注意,妇女月经期要慎用,孕妇要禁止使用。
01:51
黑枸杞有什么功效
黑枸杞有滋补肝肾、明目的功效。黑枸杞在传统上不作药用,在中国药典和中药学教科书里也没有收载。据本草考证,它与枸杞是同科不同种,枸杞是来源于我国最早的本草论著《神农本草经》,是药食同源的品种,即可食用也可入药,日常用药也用枸杞,它的功效是滋补肝肾,明目。比如杞菊地黄丸里就含枸杞,增强它的明目功效。两者的成分有相似之处,黑枸杞的黑色是因含较多的花青素,花青素虽说很好,但很多水果也含有,例如蓝莓、紫甘蓝等。并非它独有,所以即使有一定的功效,也不需要过度推崇和炒作。
01:56
人参的功效
人参能补脾肺之气、生津、安神益智。《神农本草经》里有记载人参,是药食同源的药,既是药物又是食物,属于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功效是大补元气、补脾肺之气、生津、安神益智。它的补益作用很广,归的经很多,临床应用也很多。人参在临床上是贵重药,不能和其它药一起煎煮,要另煎兑服,或切成人参片,含服。服用禁忌:1、感冒时不能服用人参这一类的补益药,病程会延长。2、儿童慎用人参,盲目服用人参、鹿茸这些滋补药可能会导致性早熟。3、不能和藜芦、五灵脂同用。第四,不能同时吃萝卜,会把人参的补益作用消除。4、不能同时吃萝卜,会把人参的补益作用消除。
葛根的作用与功效
葛根的作用与功效主要就是美容养颜,益智健脑,促进钙质吸收和预防钙流失,从而有效的预防骨质疏松。同时葛根还能够平稳血糖和血脂,有效的防治“三高”,并且还能够保护心脏,解酒护肝。
01:58
中药牛蒡子功效与作用
中药牛蒡子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通便的功效。主要用于风热感冒、麻疹不透、乳房疾病、便秘、痈肿疮毒、神经衰弱等人群。牛蒡子,为菊科牛蒡属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性味辛温,归肺经和胃经。临床当中主要用于以下几类疾病:一、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咳嗽痰多,常用银翘散的主要成分为牛蒡子。二、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的患者,常用消风散。三、用于痈肿,疮疡,咽喉疼痛,痄腮等疾病。但是牛蒡子药性比较寒凉,因此有脾胃虚寒,大便泄泻的患者要慎用。
中药地骨皮的功效与作用
在使用地骨皮进行治疗之前,一定要对这种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功效进行相关的了解,才能刚好的治疗我们的疾病。一般地骨皮的功效和作用有很多,比如说可以治疗阴虚的病症,可以有效的降低血糖,还能够起到滋阴补阳的治疗效果。
中药牡蛎的功效与作用
在中药物当中,牡蛎是具有十分不错的作用。特别是对于男性朋友们来说,适当地服用牡蛎能够提高精子的质量,同时也能够让性功能得到提高。并且一些出现心脑血管梗塞的患者,也不妨多吃牡蛎,来促进血液的流动,缓解心肌梗塞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