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语音答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舌头生疮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0-03-1853469次收听

语音内容:

舌头生疮就是舌体口腔溃疡,多有自愈性,轻型一般2周左右会自行愈合。重型溃疡因溃疡深而大,愈合时间延长,可达1-2个月,愈合后可能会留有瘢痕。

因舌的活动度大,平时要尽量减少舌头运动,避免撞击加重伤口,保持口腔卫生,可使用抗菌漱口水含漱;饮食上要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作息要规律,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精神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会导致溃疡的发生,所以要保持心情愉悦;还可激光理疗帮助黏膜再生,降低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还可口服维生素c和b2;溃疡处可配合局部用药,例如溃疡散,西瓜霜,重组生长因子等,加快伤口愈合。

如果急性期疼痛明显,可在溃疡处涂抹利多卡因凝胶止痛。若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可医院就诊排除其他疾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推荐

舌头下长了一个肉疙瘩怎么治疗
舌头下面长了一个肉疙瘩,最常见的临床的问题,就是舌腹部的小唾液腺来源的黏液囊肿,或者是舌下腺来源的舌下腺囊肿。产生这种肉疙瘩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各种刺激因素或者说是口腔卫生不良,造成了小唾液腺分泌受阻,舌下腺分泌受阻,它的分泌液不能正常分泌,进入到口腔内,发挥湿润口腔、消化食物的作用,这种分泌液在局部产生的蓄积,就会形成这种小疙瘩。如果要解决这种肉疙瘩的原因,第一要进行一个详细的检查,确定堵塞或者说它的来源是什么,进而要设计一个正确的手术治疗的方案。一般情况下,对于小唾液腺的黏液囊肿,进行局麻下的小唾液腺及囊肿的摘除手术。在手术切除的时候,要注意对周边的小唾液腺进行扩大的切除,避免在缝合和愈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黏液囊肿。对于舌下腺的黏液囊肿,一般是在全麻下要进行舌下腺的摘除手术,对囊肿可以完整摘除,也可以进行局部的穿刺引流,让渗出液流出来就好了。只要舌下腺完整摘除了,没有新的唾液流进来了,这种小的肉疙瘩一般自行也就逐渐减轻,甚至完全消退了。还有一些,舌头下面也会产生一些感染性的疾病,导致一些小肉疙瘩的发生。比如最常见的,像尖锐湿疣这一类的传播性的、传染性的疾病,就会在舌腹或者口底产生一些小肉疙瘩,但是往往是多发的,不是单独一个的肉疙瘩。多发的这种肉揪揪,要怀疑或想到有这方面可能,需要去医院做一些专业的化验和检查,如果存在这类的疾病,要通过一些药物的治疗来控制相关感染的症状,避免感染的加重,避免造成一定范围的传播。所以,在发现舌头下面长肉疙瘩的时候,首先是明确诊断,区分产生的原因,它是哪种,然后针对性的是要进行手术治疗或者是药物治疗,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语音时长 02:32

2021-07-09

99577次收听

舌尖上长了小肉粒什么原因
经常会有患者朋友发现舌尖上长了个小肉疙瘩,十分担心是不是有癌变的可能。一般情况下舌尖上的这种小肉粒,是舌乳头的增生,也可以称之为舌乳头炎。舌体表面,会有一些小的颗粒状的小的凸起,这些凸起称之为舌乳头,对于维持舌体功能,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后部的舌乳头跟味蕾的发育也有很重要的相关性。舌尖部的这种舌乳头,通常在发音、进食的时候,会跟牙齿、周围的组织,包括食物进行摩擦。这种经过摩擦的舌乳头,有的时候会产生增生,尤其是在咬伤的时候,损伤到了舌乳头,在愈合的过程中有可能产生舌乳头的增生,形成这种小肉粒。一般情况下,首先建议病人减少或者降低局部的刺激,比如说不要再咬它,减少刺激性的食物,避免食物在局部的摩擦,避免再次咬伤。多数患者经过这种注意和调整以后,这种小肉粒逐渐就减轻甚至完全消失了,不需要治疗。也有个别的患者因为这种舌乳头的增生已经形成,实质性的增生,单纯的注意以后仍然不能消失,甚至还会有所发展,这种时候反复的刺激,容易造成进一步的发展甚至恶变。所以一般建议,要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切除,切除以后一方面消除增生物,另一方面通过病理化验的方式证实没有恶变,没有癌变可以彻底放心。所以在遇到舌尖的这种小肉粒增生的时候,首先要看程度、看症状,如果程度比较轻、症状比较轻,只需要加强卫生、减少刺激,仔细的观察,一般的这种小肉粒,可以逐渐减少、减轻甚至完全消失。如果这种肉粒已经比较明显,或者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不能减轻、不能减缓、不能消失,一般建议就要进行外科手术切除。切除以后,还要注意进行病理化验,来及时地发现有没有恶变和癌变的发生。
语音时长 02:28

2021-07-09

73101次收听

口舌生疮是怎么回事造成的
口舌生疮是中医的诊断和说法,实际上在西医中口舌生疮称之为口腔溃疡。一般更常见的就是复发性的口腔溃疡,这种疾病的病因是很复杂的,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有明确的遗传因素:大量的研究显示,父母如果存在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子女发生这类疾病的概率大大会增加。第二、这种疾病的发生有明确的免疫方面的因素,在研究中也发现有些免疫系统的疾病,像白血病,接受过免疫抑制治疗以后,发生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概率大大增加,有些疾病在经过免疫调节以后,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就能得到改善,甚至完全治愈。第三、反复发作的口舌生疮、口腔溃疡,有明确的营养方面的因素,研究显示,如果在饮食中长期偏食,导致了维生素、微量元素摄入的失衡,尤其是维生素B、维生素C摄入不足,就容易产生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在微量元素中跟口腔溃疡发生明确相关的是锌和硒,所以对于口舌生疮,一般建议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改变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第四、口舌生疮跟口腔卫生的环境、口腔局部的刺激也有明确的关系,如果口腔卫生特别差,口腔内有大量的细菌、真菌感染,容易产生口腔黏膜炎,如果口腔中有大量的残根、残冠,或者是假牙佩戴不合适,形成局部的刺激,也容易造成口舌生疮。最后,口舌生疮也有明确的精神、心理方面的影响因素,有些人长期焦虑、抑郁、精神紧张,就导致口腔溃疡反复发生,如果能够缓解这种精神状态,能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改变焦虑、抑郁的状态,口舌生疮的情况就能大大改善。综上所述,口舌生疮,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治疗这种疾病也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序列治疗。
语音时长 02:32

2021-07-09

82351次收听

舌头下面有小肉芽是什么原因
正常情况下,舌腹部舌头下面会有一些小的增生,称之为舌下肉阜。它是一个正常的解剖结构,对健康没有任何的影响,也不需要过多的去关注和治疗。当然,有些情况下,如果这些小的肉芽出现了增生、疼痛、炎症影响生活的情况,往往是因为口腔卫生清洁不好,局部产生了炎症,炎症导致了舌下肉阜组织的发炎、增生,产生症状。所以,首先应该加强口腔卫生的维护,认真刷牙,仔细漱口,同时要避免吃一些刺激性的食物,通过减轻局部的刺激,来看局部肉芽组织症状能不能消除,体积能不能缩小,病变能不能减轻。如果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以后消失了,减轻了,没有症状,完全就可以不管它了。如果舌腹面的这些小的肉芽增生,经过一段时间控制仍然不好,持续的增大或者症状进一步加重,这时候就要小心,是不是有特殊感染的存在,要去医院请专业的医生,做一些专业检查,必要的时候要取局部的唾液或其他组织做一些化验和组织病理学的分析。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存在什么样的感染源,针对性的选择一些治疗方法。最常见舌腹部容易出现的感染,就是性传播疾病,尤其是尖锐湿疣,如果通过化验检查,证实了这类疾病的存在,需要针对性的进行一些用药,通过药物的控制,降低局部小肉芽增生的程度,减轻症状。所以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舌头下面的小肉芽,在没有任何症状、没有任何发展的情况下,大可不必着急,是正常的舌下肉阜的组织,对生活不会产生任何的影响。如果局部出现了疼痛、增生、炎症的情况,首先要通过自己的调整,加强口腔卫生,减少局部刺激,来观察它能不能缓解。如果缓解了也不用担心,如果不缓解的话,一定要去医院做一些专业的化验,排除一些特殊的感染,避免疾病的延误和治疗。
语音时长 02:33

2021-07-09

91219次收听

嘴角疮怎么治快速见效
嘴角疮分为感染性口角炎、创伤性口角炎、过敏性口角炎、营养不良性口角炎,治疗需根据不同病因,针对性治疗。常见治疗方法为局部护理、清洗、消炎,或全身抗生素药物治疗。
舌生疮是什么原因
舌生疮是病因复杂,通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因素,创伤因素,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系统性疾病有关。1、遗传因素,研究发现口腔溃疡多有家族病史;2、免疫因素,身体免疫力下降导致机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3、精神因素,过度的焦虑紧张也会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受到病毒感染,引发口腔溃疡。4、创伤因素,例如进食造成的划伤,口腔不良修复体对舌的磨损等。5、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如缺乏微量元素锌、铁,缺乏叶酸、维生素B12以及营养不良等,可降低免疫功能,增加口腔溃疡发病的可能性。6、一些系统性疾病常伴有口腔溃疡的表现,如白塞病。血链球菌及幽门螺杆菌等细菌也与口腔溃疡关系密切,像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经常会有口腔溃疡的口内表现。
语音时长 01:21

2020-03-18

57398次收听

舌头生疮怎么办
舌头生疮是一种口腔疾病,大部分原因是由心脾积热,外感热邪,或脾胃湿热,阴虚阳亢所致导致的。口舌生疮严重之后会导致溃烂、局部疼痛,有一部分人还有反复发作的情况,导致溃疡无法愈合。舌头生疮了,我们可以通过个人饮食、穴位按摩、药物治疗来缓解这种情况。
舌头开裂是什么原因
舌头长裂纹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所出现的症状也有所区别,而引发的原因也并非是单纯一种,可能是因为患有慢性消耗疾病而导致的,也可能是因为明显的营养缺乏,所以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首先就应该保持口腔卫生,如果疼痛现象比较明显可以使用消炎防腐剂,口服抗菌素或者是吃黄连糖,另外也需要避免吃刺激性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