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灰疫苗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脊灰疫苗不良反应通常轻微且短暂,包括局部红肿、低热、食欲减退,严重过敏反应罕见但需立即就医。预防措施包括接种后观察30分钟,发热超过38.5℃时对症处理。
1. 常见轻微反应
接种部位红肿、硬结是典型局部反应,发生率约10%-20%,一般72小时内自行消退。体温37.5℃-38.5℃的低热多出现在接种后6-8小时,持续1-2天可缓解。约5%婴幼儿可能出现烦躁不安、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保持充足水分摄入有助于缓解。
2. 罕见严重反应
急性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于百万分之一,表现为面部肿胀、呼吸困难需立即注射肾上腺素。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概率约1/250万剂次,多发生在免疫功能缺陷者。持续高热超过39℃并伴随惊厥时,需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可能。
3. 科学应对策略
接种后留观期间出现荨麻疹应报告医护人员。局部红肿可用冷敷处理,避免搔抓。体温超过38.5℃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剂量按体重计算。接种后48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母乳喂养可继续。有惊厥史儿童建议接种前测量体温。
4.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免疫缺陷患者使用灭活疫苗替代口服疫苗。早产儿按实际月龄接种,不考虑矫正月龄。妊娠期妇女应避免接触口服疫苗儿童的粪便。对链霉素过敏者需提前告知接种医生。
脊灰疫苗仍是预防小儿麻痹症最有效手段,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远低于疾病本身风险。接种后记录疫苗批号与时间,出现异常反应及时联系疾控中心。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出现持续呕吐或嗜睡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