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体穴位的基本常识,终生受益!

中医穴位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掌握基本常识有助于日常保健。穴位应用主要涉及足三里、合谷、内关、涌泉、百会五个关键点。
1、足三里: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属足阳明胃经。按压可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症状。长期刺激能增强免疫力,对慢性疲劳有缓解作用。孕妇及局部皮肤破损者慎用。
2、合谷:
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凹陷处,属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头痛、牙痛等痛症,能疏风解表。按压时产生酸胀感为得气表现。高血压患者刺激不宜过强,避免引起血压波动。
3、内关:
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属手厥阴心包经。调节心脏功能,缓解心悸胸闷。现代研究证实其能影响自主神经平衡。操作时应避开桡动脉,凝血功能障碍者需谨慎。
4、涌泉:
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处,属足少阴肾经。传统养生要穴,刺激可引火归元。睡前按摩有助于改善失眠,配合温水泡脚效果更佳。糖尿病患者需注意防止足部皮肤损伤。
5、百会:
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属督脉。提升阳气要穴,对头晕耳鸣有效。轻柔按压可缓解紧张情绪。囟门未闭婴幼儿及颅脑损伤患者禁止深刺。
日常穴位保健可配合艾灸、指压等温和刺激方式,每穴操作3-5分钟为宜。晨起按摩百会提神醒脑,餐后按压足三里助消化,睡前推涌泉安神助眠。注意保持操作部位清洁,避免过饱过饥时进行。体质虚弱者应从短时间、轻力度开始,循序渐进。出现心慌、眩晕等不适需立即停止,严重者及时就医。长期坚持穴位保健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结合个人体质特点制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