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感染发生于什么时候

新生儿感染可发生于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主要感染途径有宫内感染、产道感染、产后接触感染三类。
病原体通过胎盘屏障由母体传染胎儿。常见于妊娠期母体患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梅毒螺旋体等感染。这类感染可能导致胎儿发育畸形、流产或出生后多系统损害。孕妇定期产检及血清学筛查可早期发现高危因素。
分娩过程中接触母体生殖道病原体所致。常见病原体包括乙型链球菌、淋球菌、衣原体等。表现为出生后48小时内出现呼吸窘迫、发热或败血症。预防措施包括产前阴道分泌物检测及高危孕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出生后护理不当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侵入脐部、眼部或皮肤破损处。典型表现为局部红肿、脓性分泌物。严格执行新生儿消毒隔离制度,保持脐部干燥可有效预防。
接触呼吸道病毒携带者引发肺炎或毛细支气管炎。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是常见病原。表现为气促、呻吟、三凹征等。母乳喂养可增强婴儿免疫力,探视人员需做好手卫生。
通过污染奶具或护理人员手部传播轮状病毒、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典型症状为腹泻、呕吐伴脱水。提倡母乳喂养,配方奶需规范冲泡,奶瓶严格消毒可降低风险。
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建议保持适宜室温,每日通风2-3次;接触婴儿前必须洗手;衣物单独清洗消毒;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按时接种疫苗。出现拒奶、体温异常、皮肤黄染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母乳中含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能显著降低感染发生率,建议纯母乳喂养至6月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