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和紫癜性肾炎有什么不同

过敏性紫癜与紫癜性肾炎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变部位与严重程度,前者为全身性小血管炎,后者是前者累及肾脏的并发症。两者差异主要体现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重点及预后五个方面。
过敏性紫癜属于IgA介导的Ⅲ型变态反应,主要侵犯皮肤、关节和消化道的小血管。紫癜性肾炎则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发肾小球毛细血管炎症,属于过敏性紫癜的严重并发症,约30%-50%的过敏性紫癜患者会进展为肾脏损害。
过敏性紫癜典型表现为下肢对称性出血性皮疹、关节肿痛及腹痛。紫癜性肾炎除上述症状外,会出现血尿、蛋白尿等肾脏损伤表现,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压或肾功能减退,尿液检查可见红细胞管理和蛋白尿定量异常。
过敏性紫癜依据典型皮疹伴关节或消化道症状即可临床诊断。紫癜性肾炎需满足过敏性紫癜基础上有持续血尿或蛋白尿,肾活检可见IgA沉积于系膜区,病理分型从轻度系膜增生到新月体肾炎共6级。
过敏性紫癜以抗组胺药、钙剂等对症治疗为主。紫癜性肾炎需根据病理分级干预,轻者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控制蛋白尿,重者需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新月体肾炎需血浆置换或生物制剂治疗。
单纯过敏性紫癜多在4-6周自愈,复发率约30%。紫癜性肾炎预后与病理分级相关,Ⅰ-Ⅲ级患者10年肾存活率超90%,Ⅳ级以上可能进展至慢性肾病,需长期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
两类患者均需避免剧烈运动及辛辣饮食,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变化。过敏性紫癜患者应记录皮疹分布及关节症状,紫癜性肾炎患者需定期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血压。冬季注意保暖防感染,慎用非甾体抗炎药,合并消化道出血时选择低渣饮食。建议所有患者建立症状日记,包含皮疹变化、关节疼痛程度、尿量及颜色等信息,复诊时提供完整记录有助于医生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