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吐下泻发烧是怎么回事

孩子上吐下泻伴随发烧可能由病毒性胃肠炎、细菌性肠炎、食物中毒、轮状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液治疗、对症用药、调整饮食、预防脱水、就医评估等方式干预。
肠道病毒感染是儿童急性胃肠炎最常见原因,常见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侵袭肠道上皮细胞导致渗透性腹泻,伴随呕吐和低热。治疗以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为主,发热超过38.5℃可考虑使用退热药物。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细菌感染可通过污染食物传播,引发肠黏膜炎症反应。典型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反复高热,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需进行粪便培养确诊,轻症可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中重度感染需抗生素治疗。
进食变质食物或过敏原后,毒素刺激胃肠道引发急性反应。起病急骤,呕吐症状突出,可能伴随荨麻疹等过敏表现。治疗需立即停止可疑食物摄入,轻度过敏可服用抗组胺药物,严重过敏反应需急诊处理。
该病毒好发于6-24个月婴幼儿,秋冬季节高发。特征性表现为先呕吐后腹泻,大便呈蛋花汤样,易导致重度脱水。目前已有口服疫苗可预防,患病期间需特别注意补充锌制剂以缩短病程。
具有高度传染性,常在幼儿园等集体机构暴发。症状以剧烈呕吐为主,可能伴随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病程通常持续1-3天,重点需做好呕吐物消毒隔离,防止家庭内传播。
患儿发病期间应暂停乳制品和高糖食物,选择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饮食。每次呕吐或腹泻后补充50-100毫升口服补液盐,保持尿量正常。注意观察精神状态、皮肤弹性等脱水征兆,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抽搐等症状需立即急诊。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日常需培养饭前便后洗手习惯,避免生冷食物交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