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动作可以治疗腰突症?一文详解,到底值不值得做?

骨科编辑 医普观察员
29次浏览

关键词: #腰突

最近健身圈刮起了一阵"爬行风",不少人在地板上模仿动物爬行,声称能缓解腰椎间盘突出。这种看似返祖的运动方式,真的能拯救现代人的腰突问题吗?让我们拨开迷雾,看看爬行运动背后的科学真相。

一、爬行运动的原理剖析

1、脊柱减压机制

爬行时身体呈水平状态,椎间盘压力仅为站立时的1/4。这种体位能暂时缓解神经压迫症状,类似医院牵引治疗的效果。

2、核心肌群激活

四肢着地的姿势迫使腹横肌、多裂肌等深层肌肉持续发力,这些肌肉正是保护腰椎的关键"天然护腰"。

3、动作模式重建

现代人久坐导致屈髋肌群缩短,爬行能重新建立髋-脊柱联动模式,改善错误发力习惯。

二、三类常见爬行方式测评

1、熊爬

手掌膝盖着地,核心收紧平移。适合初学者,但对腕关节压力较大,每次建议不超过5分钟。

2、鳄鱼爬

腹部贴近地面,交替移动对侧手脚。能强化脊柱旋转功能,但需要较强核心控制力。

3、螃蟹爬

面朝上用手脚支撑移动。特别适合圆肩驼背人群,但高血压患者要谨慎尝试。

三、爬行运动的三大风险提示

1、动作变形加重损伤

骨盆前倾或塌腰的错误姿势,反而会增加腰椎负担。建议在专业指导下先掌握正确发力模式。

2、急性发作期禁用

已经出现下肢放射痛或麻木的患者,盲目爬行可能导致神经水肿加重。

3、腕肘关节过劳

体重较大者要注意单次训练时长,避免引发腕管综合征或网球肘。

四、科学运动方案建议

1、疼痛缓解期

从每天2分钟熊爬开始,分3-4组完成,重点感受核心发力而非追求距离。

2、康复巩固期

配合游泳、悬吊训练等低冲击运动,每周爬行总时长控制在30分钟内。

3、日常防护

每爬行1分钟要做10秒婴儿式伸展,及时放松腰部肌肉。

需要明确的是,爬行不能替代正规治疗。临床研究显示,单纯依靠运动疗法对严重腰突有效率不足40%。若症状持续加重,还是要及时就医检查。把爬行当作日常保健的小工具而非救.命稻草,才是明智的选择。从今天开始,不妨在地毯上尝试1分钟标准熊爬,你的腰椎会感谢这个回归本能的决定。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