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

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包括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畸形、易发骨折及活动受限。
骨质疏松引起的骨量流失会导致椎体微骨折,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或突发锐痛,疼痛在久站、负重时加剧。这种疼痛多集中在胸腰椎交界处,可能向肋部放射,常被误认为肌肉劳损。早期疼痛可通过卧床休息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加重。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导致身高缩短的直接原因,患者每年可能降低2-3厘米。多个椎体发生楔形变或扁平化改变时,脊柱长度明显缩短,常伴随胸廓变形。测量发现老年期身高比青壮年期降低超过4厘米需警惕骨质疏松。
胸椎前凸增加形成的"老年性驼背"是典型表现,医学上称为脊柱后凸。椎体前缘受压塌陷导致脊柱生理曲度改变,严重者可见"龟背样"畸形。这种结构改变会压迫胸腔脏器,影响呼吸功能。
骨质疏松患者常在轻微外力下发生脆性骨折,好发部位为椎体、桡骨远端和股骨近端。咳嗽、打喷嚏可能导致肋骨骨折,跌倒时手掌撑地易致Colles骨折。髋部骨折后1年内死亡率高达20%,是最危险的并发症。
因疼痛和骨折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起身困难、步态不稳、惧怕跌倒等。脊柱变形会改变重心位置,增加平衡难度。患者常主动减少活动量,形成肌肉萎缩与骨量丢失的恶性循环。
骨质疏松症患者需保证每日摄入1000-1200毫克钙元素,优选乳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食物。维生素D补充应达到800-1000国际单位/日,适当晒太阳有助于皮肤合成。建议进行快走、太极拳等负重运动,避免跳跃、弯腰等高风险动作。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摄入,居家环境需做好防滑处理,使用助行器预防跌倒。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绝经后女性和65岁以上男性建议每年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