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奶瓶性龋齿 奶瓶性龋齿需要治疗吗

关键词: #龋齿
关键词: #龋齿
奶瓶性龋齿是因长期含奶瓶入睡或频繁夜奶导致的婴幼儿龋齿,常见于上颌前牙,需及时治疗防止牙齿大面积缺损。主要诱因包括含糖饮品滞留、口腔清洁不足、喂养习惯不当、牙釉质发育不全及细菌定植,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局部涂氟、充填修复、药物治疗及口腔卫生干预等措施改善。
奶瓶中的配方奶、果汁等含糖液体长时间附着在牙齿表面,为致龋菌提供代谢底物。建议喂养后立即用纱布清洁牙龈,1岁后逐渐戒除夜奶习惯,改用宽口杯饮水替代奶瓶。
婴幼儿口腔清洁不及时,牙菌斑堆积加速龋损。出牙后即需使用指套牙刷清洁,2岁前家长应协助完成每日两次刷牙,选用含氟牙膏(米粒大小)。
睡前含奶瓶或母乳喂养超过20分钟,导致酸性环境持续。应规范喂养时间,停止奶睡行为,饮奶后喂少量清水冲刷口腔。
乳牙矿化程度低更易脱矿,表现为龋损快速进展。早期可应用氟保护漆增强釉质抗酸能力,严重缺损需进行预成冠修复。
看护者通过共用餐具将变形链球菌传染给婴幼儿。家庭成员应避免口对口喂食,定期检查自身龋齿情况。
预防奶瓶性龋齿需建立系统性口腔护理方案:控制每日糖分摄入总量不超过25克,优先选择无糖奶粉;增加芹菜、苹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辅食,通过咀嚼摩擦辅助清洁牙面;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乳牙萌出后每3-6个月专业涂氟一次;养成餐后漱口习惯,可使用硅胶牙胶按摩牙龈促进颌骨发育。出现牙面白垩色改变或褐色斑点时,应及时就诊进行专业评估,避免龋坏深入牙髓引发剧烈疼痛或恒牙胚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