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慢性疾病性贫血是怎么回事

老年人慢性疾病性贫血可能由慢性炎症、铁代谢异常、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控制原发病、补充造血原料、改善肾功能、调整饮食结构、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长期存在的慢性炎症如类风湿关节炎、结核病等会干扰铁代谢,导致铁元素被限制在巨噬细胞内无法释放,同时炎症因子会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治疗需优先控制炎症活动,可考虑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免疫调节剂,同时监测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
慢性病患者常出现铁调素水平升高,阻碍肠道铁吸收和巨噬细胞铁释放,形成功能性缺铁。典型表现为血清铁降低但铁蛋白正常或升高。可静脉补充铁剂改善铁储备,但需在排除绝对缺铁后使用,避免过量补铁加重氧化应激。
肾脏是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分泌器官,肾功能下降会导致该激素分泌不足。患者常伴血肌酐升高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治疗需根据肾功能分期选择促红细胞生成素替代疗法,同时控制血压和蛋白摄入以延缓肾病进展。
老年人因咀嚼功能减退、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易缺乏蛋白质、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原料。典型表现包括舌炎、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应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软烂食物,必要时口服营养补充剂,严重缺乏时需肌注维生素B12。
某些慢性感染或肿瘤会直接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药物也可能导致骨髓抑制。需通过骨髓穿刺明确造血功能状态,针对病因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使用促造血生长因子支持治疗。
老年慢性疾病性贫血患者应保证每日摄入瘦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铁和维生素的食物,采用蒸煮炖等易消化的烹饪方式。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但需避免过度疲劳。定期监测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注意观察头晕、心悸等症状变化,合并多种慢性病时需在专科医师指导下协调用药方案,避免自行服用补血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