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折常规治疗方法有哪些

儿童骨折可通过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支具固定、牵引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儿童骨折通常由外伤、骨骼发育不完善、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重复性应力损伤等原因引起。
适用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闭合性骨折。医生通过专业手法将错位的骨端重新对合,恢复骨骼正常解剖位置。该操作需在麻醉下进行,复位后需配合影像学检查确认复位效果。手法复位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是儿童青枝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用于稳定性骨折或复位后的固定保护。根据骨折部位选择管型石膏或石膏托,固定范围需超过骨折上下关节。石膏材质需具备良好透气性和可塑性,固定期间需定期检查肢体末梢血运。儿童骨骼愈合快,通常固定4-8周即可拆除,期间需注意保持石膏干燥清洁。
适用于部分稳定性骨折或拆除石膏后的保护性固定。支具采用轻量化材料制作,可调节松紧度并允许有限度活动,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常见类型包括前臂支具、膝关节支具等,需根据骨折部位个性化定制。支具固定可降低关节僵硬风险,适合配合康复训练使用。
主要用于股骨干骨折等不稳定骨折的临时固定。通过持续牵拉力维持骨折端对位,分为皮肤牵引和骨牵引两种形式。儿童多采用皮牵引,重量控制在体重的1/7-1/10,牵引期间需密切观察神经血管状况。该方法可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通常需持续2-4周。
适用于开放性骨折、严重移位骨折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病例。常见术式包括弹性髓内钉固定、克氏针固定、外固定架安装等,需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内固定物。手术创伤可能影响骨骺生长,需严格掌握适应症,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
儿童骨折后应保证充足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多食用乳制品、鱼类、深色蔬菜等富含营养素的食物。恢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关节活动训练,避免剧烈运动造成二次损伤。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痂形成情况,拆除固定装置后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注意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和感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保持积极心态有助于加速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