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癌和上颌窦癌区别有哪些

牙龈癌与上颌窦癌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发病部位、症状表现、病理类型、转移途径及治疗方式五个方面。
牙龈癌起源于牙龈黏膜,多发生于下颌磨牙区;上颌窦癌则位于上颌骨内的空腔结构中,属于鼻窦恶性肿瘤。两者解剖位置不同,牙龈癌更易通过口腔检查早期发现,而上颌窦癌因位置隐蔽常导致诊断延迟。
牙龈癌早期表现为牙龈溃疡、出血或牙齿松动,进展期可能出现颌骨破坏;上颌窦癌常见鼻塞、血涕、面部麻木或眼球移位,晚期可穿透窦壁侵犯周围组织。前者症状多局限口腔,后者易引发多区域功能障碍。
牙龈癌以鳞状细胞癌为主,占90%以上;上颌窦癌除鳞癌外,还可见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等特殊类型。病理差异直接影响治疗方案选择,上颌窦癌因类型复杂需更精准的病理分型。
牙龈癌主要通过淋巴转移至颌下或颈深淋巴结;上颌窦癌除淋巴结转移外,更易通过直接浸润扩散至眼眶、颅底或对侧鼻窦。后者生物学行为更具侵袭性,远处转移风险更高。
牙龈癌以手术切除为主,早期病例可能仅需局部扩大切除;上颌窦癌需综合手术、放疗及化疗,常采用上颌骨全切联合术后放疗。两者术后修复方式也不同,上颌窦癌缺损多需赝复体修复。
日常预防需注意口腔卫生与定期检查。牙龈癌高危人群应戒烟限酒,及时治疗牙龈炎或不良修复体;上颌窦癌需关注长期鼻窦炎病史,避免长期接触木屑、镍等致癌物。出现持续口腔溃疡或鼻部症状超过两周未愈时,建议尽早就医进行口腔专科检查或鼻内镜检查,必要时结合影像学评估。饮食上增加富含维生素A、C的深色蔬果摄入,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有助于降低口腔及鼻窦黏膜的癌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