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乳晕周围有疙瘩怎么办

哺乳期乳晕周围出现疙瘩可能与乳腺导管阻塞、毛囊炎、蒙氏腺囊肿、湿疹或真菌感染有关,可通过热敷按摩、保持清洁干燥、外用抗炎药膏、调整哺乳姿势及就医引流等方式处理。
哺乳期乳汁淤积可能导致乳晕周围形成硬结,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可通过热敷后轻柔按摩促进乳汁排出,哺乳时优先让婴儿吸吮患侧乳房,避免穿戴过紧内衣。若持续48小时未缓解或伴随发热需就医。
乳晕区毛囊受细菌感染会出现红色丘疹,可能伴随脓头。需每日用温水清洗后保持干燥,避免抓挠。严重时可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生素,哺乳前需清洁药物残留。
乳晕蒙氏腺体分泌物潴留形成无痛性小囊肿,直径多小于5毫米。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哺乳后囊肿可能自行消退。切忌挤压刺激,若继发感染出现红肿可就医行穿刺引流。
对婴儿口水、清洁剂等过敏可能导致乳晕周围丘疹伴瘙痒。建议哺乳后清水冲洗乳晕,避免使用香皂。可短期涂抹氢化可的松乳膏缓解症状,用药期间观察婴儿有无不良反应。
念珠菌感染常见于长期潮湿环境,表现为乳晕周围散在红色丘疹伴脱屑。可使用克霉唑乳膏局部涂抹,同时煮沸消毒哺乳内衣及防溢乳垫,保持乳头透气干燥。
哺乳期乳晕疙瘩护理期间需穿着纯棉透气内衣,每日更换哺乳垫。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及高糖食物,增加维生素B族和优质蛋白摄入。哺乳前后用温水清洁乳晕,采用摇篮式或橄榄球式哺乳姿势减轻局部压力。若疙瘩持续增大、破溃渗液或伴随全身症状,应及时至乳腺外科就诊排除乳腺炎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