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急慢性子宫内膜炎

急慢性子宫内膜炎可通过病程长短、症状表现、病理特征、检查结果及治疗反应进行区分。主要区别因素有病程差异、症状严重度、病理变化、实验室指标和治疗方案。
急性子宫内膜炎病程通常短于1个月,起病急骤;慢性子宫内膜炎病程持续超过3个月,多由急性迁延不愈转化而来。急性感染常见于产后、流产后或宫腔操作后,慢性炎症多与反复感染、病原体持续存在相关。
急性期表现为突发高热、下腹剧痛、脓性分泌物增多伴恶臭;慢性期症状较轻但反复发作,表现为持续下腹坠胀、月经异常如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急性感染可能伴随寒战等全身症状,慢性炎症通常无显著发热。
急性炎症可见子宫内膜充血水肿、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慢性炎症表现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可能伴有纤维组织增生和腺体萎缩。病理活检是确诊金标准,急性期可见组织坏死,慢性期可能出现宫腔粘连等器质性改变。
急性期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C反应蛋白等炎性标志物异常;慢性期炎性指标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宫腔分泌物培养在急性期更易检出病原体,慢性期病原体检出率较低。
急性期需静脉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联合多西环素,严重者需住院治疗;慢性期以口服抗生素为主,可选用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慢性患者若合并宫腔粘连,可能需宫腔镜分离术辅助治疗。
日常需注意经期卫生避免感染,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并加强营养。慢性患者建议定期妇科检查,避免过度冲洗阴道破坏菌群平衡。适度运动可增强免疫力,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出现异常阴道出血或持续腹痛应及时就诊,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及盆浴,遵医嘱完成全程抗生素治疗以防转为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