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力衰竭的症状有哪些

小儿心力衰竭的症状主要包括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多汗以及水肿。心力衰竭在儿童中可能由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律失常、贫血或肺部感染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上述症状。
呼吸急促是小儿心力衰竭的常见早期表现,患儿在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明显增快,活动后加重。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肺部淤血,影响气体交换。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尤其在平卧时症状更为明显。
心力衰竭患儿常出现吸吮无力、吃奶时间延长、易疲劳等现象。心脏功能不全导致全身供血不足,患儿在进食过程中消耗大量能量,容易感到疲倦。长期喂养困难可能进一步影响营养摄入,加重病情。
慢性心力衰竭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表现为体重增长缓慢、身高低于同龄儿童。心脏功能不全导致组织器官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代谢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进程。
心力衰竭患儿常出现异常多汗,尤其在头部和躯干部位明显。这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试图通过增加出汗来调节因心输出量不足导致的体温调节失衡。多汗现象在进食或活动后尤为显著。
水肿多出现在眼睑、面部和下肢,严重时可波及全身。心力衰竭导致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按压水肿部位可出现凹陷,且长时间不能恢复。
对于小儿心力衰竭的日常护理,建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患儿受凉感冒。喂养时应少量多次,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适当限制钠盐摄入,避免加重心脏负担。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定期监测体重变化,记录尿量。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呼吸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激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康复活动,促进心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