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体质的人容易出现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常见于先天禀赋不足、长期过劳、久病体虚、年老体衰、饮食寒凉五类体质人群。
父母体质偏寒或孕期调养不当可能导致先天肾阳亏虚,这类人群自幼怕冷、发育迟缓,成年后易出现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脾肾阳虚典型症状。中医调理以温补脾肾为主,可选用右归丸等方剂,同时需避免剧烈消耗元气的运动。
高强度脑力劳动或重体力劳动者易耗伤阳气,持续透支会导致脾失健运、肾阳衰微,表现为食欲减退、四肢不温。此类体质需调整作息规律,配合艾灸关元、命门等穴位,必要时使用附子理中汤温中健脾。
慢性腹泻、哮喘等消耗性疾病患者,因长期正气亏损易发展为脾肾两虚,常见五更泄泻、咳喘痰白等症状。治疗需在控制原发病基础上,采用四神丸配合饮食调理,忌食生冷瓜果。
老年人肾气自然衰退,伴随消化功能下降,多出现畏寒肢冷、完谷不化等阳虚证候。日常可适量食用羊肉、桂圆等温补食材,晨起练习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动作以振奋阳气。
长期嗜食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会损伤脾阳,进而累及肾阳,这类人群多见脘腹冷痛、大便溏薄。调理需改变饮食习惯,烹饪时加入生姜、花椒等辛温调料,严重者可服用理中汤加减。
脾肾阳虚体质者日常应注重保暖,尤其注意腰腹部防寒,冬季可佩戴艾草护腰。饮食推荐山药粥、板栗炖鸡等温补膳食,避免凌晨外出受寒。适度练习太极拳、五禽戏等柔缓运动有助于阳气升发,但应避免游泳等接触寒湿的运动。若出现持续腹泻、水肿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防止发展为阴寒内盛的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