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发病机制

儿科编辑 健康小灵通
22次浏览

关键词: #新生儿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主要由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肺泡上皮细胞发育不成熟、缺氧性肺血管收缩、炎症反应激活及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引起。

1、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

肺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该物质缺乏会导致肺泡表面张力增高,使肺泡在呼气末塌陷,形成透明膜样物质沉积于肺泡壁。早产儿因肺泡Ⅱ型细胞发育不完善,合成能力不足是主要诱因。

2、肺泡上皮发育不成熟:

胎龄小于35周的早产儿肺泡结构未完全分化,气体交换面积不足。未成熟的肺泡上皮细胞屏障功能薄弱,易发生蛋白渗出,与塌陷的肺泡内液混合后形成嗜酸性透明膜,阻碍氧气弥散。

3、缺氧性肺血管收缩:

肺泡塌陷导致局部通气不足,引发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这种代偿机制反而加重右向左分流,形成恶性循环。持续缺氧会抑制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并造成血管内皮损伤。

4、炎症反应激活:

缺氧和机械通气可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炎性介质。这些细胞因子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纤维蛋白原渗出,加速透明膜形成并损伤肺组织。

5、遗传因素影响:

表面活性蛋白B、C基因突变会导致先天性肺表面活性物质代谢障碍。此类患儿即使足月出生仍可能发病,且病情更为顽固。部分病例与ABCA3转运体基因缺陷相关。

孕期规范产检可评估胎儿肺成熟度,对存在早产风险的孕妇建议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进胎肺发育。出生后维持适宜温湿度环境,避免氧中毒,母乳喂养可提供免疫保护成分。对于确诊患儿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同步监测血气及循环状态,必要时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支持。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