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和成人心肺复苏的区别

儿科编辑 健康陪伴者
103次浏览

关键词: #成人 #儿童

儿童与成人心肺复苏的主要区别体现在按压深度、按压频率、手法选择及急救优先级上。儿童心肺复苏需根据年龄调整力度,优先进行人工呼吸,具体差异包括生理结构差异、按压手法差异、通气比例差异、急救顺序差异、设备使用差异。

1、生理结构差异:

儿童胸廓弹性较大,心脏位置较高,肋骨更易发生骨折。按压深度需控制在胸廓前后径的三分之一(约4厘米),而成人需达到5-6厘米。儿童心脏骤停多由呼吸问题引发,需更重视开放气道。

2、按压手法差异:

婴幼儿建议使用两指按压法(单掌托背双指按压),8岁以下儿童可用单手按压,成人需双手叠放。儿童按压时需避免完全抬起手掌以保持胸廓回弹,成人则需充分回弹。

3、通气比例差异:

单人施救时儿童采用30:2的按压通气比(与成人相同),双人施救时婴幼儿调整为15:2。儿童每次吹气量约500-600毫升,需观察胸廓起伏,避免过度通气导致胃胀气

4、急救顺序差异:

成人遵循CAB流程(胸外按压优先),儿童更倾向ABC流程(先开放气道)。对溺水、窒息等明确呼吸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儿童应立即进行5次初始人工呼吸再开始按压。

5、设备使用差异:

儿童使用AED需配备儿童电极片,8岁以下建议将能量调节至50-75焦耳。无儿童模式时成人AED仍可使用,但需避免电极片接触。婴儿禁用成人AED,需手动除颤。

实施儿童心肺复苏时需注意环境安全评估,清除口腔异物时采用头低脚高位防止误吸。复苏后保持侧卧位观察呼吸,避免喂食饮水。定期参加急救培训更新技能,家庭可备儿童专用面罩。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处理气道梗阻,儿童活动区域避免放置细小物品。建议学校及幼托机构配置符合儿童尺寸的急救设备,监护人需掌握儿童正常呼吸频率(新生儿40次/分,幼儿25次/分)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