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前语言阶段是怎么发展的

儿科编辑 科普小医森
16次浏览

关键词: #婴儿

婴儿前语言阶段的发展主要经历发声练习、语音辨别、音节重复、词汇理解和简单表达五个阶段。

1、发声练习:

新生儿出生后主要通过哭叫表达需求,2-3个月开始出现咕咕声等非哭叫发声。这一时期婴儿会尝试运用呼吸、声带和口腔肌肉,发出元音样声音,为后续语言发展奠定生理基础。父母可通过面对面互动、模仿婴儿发音等方式促进其发声兴趣。

2、语音辨别:

4-7个月婴儿逐渐形成语音感知能力,能区分母语与非母语的语音差异。大脑听觉皮层开始对特定频率的声音产生敏感反应,表现为对照顾者声音的明显偏好。多与婴儿进行有节奏的儿歌互动,有助于强化其语音记忆和辨别能力。

3、音节重复:

6-9个月进入咿呀学语期,婴儿会重复发出"ba-ba"、"ma-ma"等重复音节。这种有节律的发声练习是语言产出的重要准备阶段,标志着婴儿开始掌握口腔运动的协调性。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及时回应婴儿的发声,能有效促进该阶段发展。

4、词汇理解:

9-12个月婴儿虽表达有限,但能理解常见物品名称和简单指令。大脑语言中枢的突触连接快速增加,表现为对"奶瓶"、"再见"等高频词汇的条件反射。日常可配合实物进行命名游戏,帮助婴儿建立词汇与意义的关联。

5、简单表达:

12-18个月开始使用有意义的单词,如用"妈妈"特指母亲。词汇量通常达50个左右,能结合手势表达需求。这一时期要避免过度满足婴儿需求,鼓励其用语言代替肢体动作进行表达。

促进婴儿前语言发展需注重日常互动质量。哺乳时可进行眼神交流和温柔对话,选择色彩鲜艳的布书进行共读,播放节奏明快的儿歌并配合肢体动作。避免让婴儿过早接触电子屏幕,每天保证充足的面对面交流时间。注意观察婴儿对声音的反应灵敏度,如满周岁仍无任何有意识发声,建议及时进行发育评估。建立规律的亲子阅读习惯,选择触觉书、翻翻书等互动性强的读物,通过指认图画、模仿动物叫声等方式激发语言兴趣。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