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总数低怎么回事,怎么办

关键词: #血小板
关键词: #血小板
血小板总数低可能由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毒感染、药物副作用、脾功能亢进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输血支持、病因治疗、免疫调节、脾切除手术等方式改善。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会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需进行骨髓穿刺明确诊断,针对原发病使用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如艾曲泊帕,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体内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等症状。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使用利妥昔单抗或血小板生成素类药物。
EB病毒、登革热等病毒感染可抑制骨髓造血或加速血小板破坏。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严重出血时需要输注血小板悬液。
化疗药物、抗生素、抗癫痫药等可能引起药物性血小板减少。发现血小板下降应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促进恢复。
肝硬化导致的脾功能亢进会过度破坏血小板,伴随脾脏肿大、白细胞减少。轻度患者可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重度需行脾切除术。
血小板减少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磕碰,使用软毛牙刷防止牙龈出血。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铁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避免食用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食物如大蒜、生姜。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皮肤黏膜出血倾向,女性患者需特别注意月经量变化。血小板低于30×10⁹/L或出现严重出血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