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是怎么引起的 引起耳聋的7个原因错综复杂

中医养生编辑 健康小灵通
36次浏览

关键词: #耳聋

耳聋可能由遗传因素、噪音损伤、药物毒性、感染性疾病、年龄退化、耳部外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听力障碍的防治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干预措施。

1、遗传因素:

先天性耳聋约60%与遗传相关,常见于GJB2、SLC26A4等基因突变。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婴幼儿期双侧感音神经性聋,可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早期发现,必要时需佩戴助听器或进行人工耳蜗植入。

2、噪音损伤:

长期暴露于85分贝以上环境噪音会导致毛细胞不可逆损伤,典型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职业性噪声聋患者需立即脱离噪音环境,急性声损伤者可尝试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3、药物毒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铂类化疗药物等具有耳毒性,多引发双侧渐进性听力下降。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纯音测听,发现异常应及时停药并应用神经营养药物。

4、感染因素:

腮腺炎病毒、脑膜炎球菌等病原体可损伤听觉通路,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约30%与病毒感染相关。细菌性中耳炎需及时使用抗生素,病毒性迷路炎可联合抗病毒和改善微循环治疗。

5、年龄退化:

老年性聋主要因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退化,表现为双侧对称性高频听力下降。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听力检查,早期可选用扩血管药物延缓进展。

6、机械外伤:

颞骨骨折、气压伤等外力作用可导致传导性或混合性聋。外伤后需立即进行颞骨CT评估,听骨链中断者需手术重建,鼓膜穿孔多数可自愈。

7、免疫异常:

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患者,表现为波动性听力下降。确诊需结合抗体检测,治疗以免疫抑制剂为主,早期干预可保留残余听力。

日常应注意控制环境噪音在60分贝以下,避免使用棉签掏耳,游泳时佩戴耳塞预防感染。突发听力下降或耳鸣伴眩晕需立即就诊,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以预防微血管病变导致的听力损伤。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耳科检查,存在家族史者应进行遗传咨询,噪声暴露职业者须规范佩戴防护耳塞。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