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如何治疗

关键词: #腹膜炎
关键词: #腹膜炎
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需紧急手术治疗,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腹腔引流术、胆道修复术、抗生素治疗、营养支持及并发症管理。该病多由胆道穿孔、胆结石梗阻或外伤导致胆汁渗入腹腔引发,需立即就医干预。
通过手术放置引流管排出腹腔内积聚的胆汁和炎性渗出液,减少毒素吸收。术中需彻底冲洗腹腔,清除坏死组织。术后需监测引流液性状和量,警惕胆瘘或感染加重。引流管通常保留3-7天,待引流液清亮且量减少后逐步拔除。
针对胆道穿孔或狭窄部位进行修补或重建,常见术式包括胆总管探查术、胆肠吻合术。若存在胆总管结石需同期行胆道镜取石。术后可能需放置T管支撑胆道4-6周,预防胆管狭窄。术中需注意保护胆管血供,避免术后缺血性狭窄。
需覆盖肠道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常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根据腹腔脓液培养结果调整用药,疗程通常持续2-4周。严重感染可能需联合糖肽类抗生素如注射用万古霉素。
急性期需禁食并给予全肠外营养,补充氨基酸、脂肪乳和葡萄糖。待肠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可选择短肽型肠内营养粉剂。长期胆汁流失患者需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D/E/K,预防凝血功能障碍和骨质疏松。
重点监测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对于继发腹腔脓肿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机械通气支持,肾功能衰竭需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术后定期复查腹部CT评估炎症吸收情况。
患者术后应严格遵循低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控制在40克以下,优先选择蒸煮烹调方式。康复期可逐步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胸肉摄入,促进组织修复。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肝功能、腹部超声。出现发热、腹痛加剧或黄疸需立即返院就诊。长期随访中需关注胆道狭窄、胆汁性肝硬化等远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