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周围脓肿是什么引起的

阑尾周围脓肿主要由阑尾炎穿孔后感染扩散引起,常见原因有阑尾管腔阻塞、细菌感染、局部炎症反应等。阑尾周围脓肿可通过抗感染治疗、穿刺引流或手术切除等方式处理。
粪石、淋巴滤泡增生或异物可能导致阑尾管腔阻塞,使腔内压力升高,阻碍血液供应。此时阑尾黏膜屏障受损,细菌侵入管壁引发化脓性炎症。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伴发热,血液检查可见中性粒细胞升高。早期可通过静脉输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控制感染,若形成局限性脓肿可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引流。
肠道常见致病菌如大肠埃希菌、厌氧菌等突破阑尾黏膜防御后,可在肌层和浆膜层繁殖,释放内毒素导致组织坏死。感染沿阑尾系膜扩散至周围组织,形成包裹性脓液积聚。患者可能出现腹胀、反跳痛及肠鸣音减弱。治疗需联合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脓肿直径超过3厘米时需考虑腹腔镜脓肿清除术。
阑尾壁持续炎症刺激会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液中含有纤维蛋白原,在阑尾周围形成粘连包裹,构成脓肿壁。此类患者常伴有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除抗生素治疗外,可配合局部理疗促进炎症吸收,脓肿机化后可能需择期行阑尾切除术。
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基础疾病患者,免疫防御功能减弱时更易发生感染扩散。病原体可经淋巴管快速蔓延至盲肠周围脂肪组织,形成多房性脓肿。这类患者需加强营养支持,必要时输注人血白蛋白提高免疫力,并延长抗生素使用周期至2-3周。
阑尾炎初期症状不典型时若未及时就医,炎症可能持续进展48-72小时后穿孔。脓液渗入右下腹间隙,被大网膜和肠管包裹形成脓肿。此类情况需先控制感染4-6周,待炎症局限后再行二期手术。期间应密切监测体温和脓肿大小变化,警惕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
阑尾周围脓肿患者急性期需禁食胃肠减压,缓解后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日常应注意避免暴饮暴食,规律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如西蓝花、香蕉等,保持排便通畅。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3个月内避免提重物或剧烈运动以防复发。术后患者应按期复查腹部超声,观察脓肿吸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