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直肠炎的原因有哪些

直肠炎可能由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炎症、放射性损伤、药物刺激、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直肠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症状,需结合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等病原体感染可直接损伤直肠黏膜。沙门菌、志贺菌等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传播,引发黏膜充血水肿。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诺氟沙星胶囊、甲硝唑片等抗生素,同时补充口服补液盐散预防脱水。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常累及直肠。与遗传易感性相关,表现为持续黏膜溃疡和隐窝脓肿。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调节免疫,严重时需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控制进展。
盆腔肿瘤放疗后可能出现放射性直肠炎,电离辐射导致黏膜血管内皮损伤。常见放疗后2-3周出现便血、肛门疼痛,需用康复新液保留灌肠促进修复,必要时行结肠造瘘术缓解症状。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可能破坏黏膜屏障。抗生素滥用导致菌群失调也可能诱发伪膜性肠炎,需停用相关药物并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微生态。
艾滋病、器官移植后等免疫抑制状态易继发巨细胞病毒性直肠炎。表现为顽固性腹泻和肛周溃疡,需静脉注射更昔洛韦注射液抗病毒治疗,同时加强肠内营养支持。
直肠炎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饮食,选择低渣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蒸蛋等。急性期需卧床休息,便后温水坐浴缓解肛门不适。定期复查肠镜监测黏膜修复情况,若出现持续发热、血便加重需立即就医。注意食品卫生,生熟分开处理,避免摄入未彻底加热的乳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