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菌性眼结膜炎是由什么引起

关键词: #结膜炎
关键词: #结膜炎
淋菌性眼结膜炎主要由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常见于新生儿经产道感染或成人接触淋球菌污染物所致。淋菌性眼结膜炎可能由母婴垂直传播、不洁性接触、间接接触感染源、自身感染扩散、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眼睑红肿、脓性分泌物增多、结膜充血、角膜溃疡、视力下降等症状。可通过抗生素滴眼液、全身抗感染治疗、眼部清洁护理、隔离防护、并发症处理等方式治疗。
新生儿淋菌性眼结膜炎多因母亲患有淋病,分娩时经产道接触感染。淋病奈瑟菌可附着在新生儿结膜上快速繁殖,出生后2-5天出现症状。典型表现为双眼大量黄色脓性分泌物,可能伴有眼睑水肿。治疗需立即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红霉素眼膏等局部抗生素,同时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家长需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婴儿眼部,避免分泌物堆积导致角膜穿孔。
成人患者多因生殖器淋病通过手-眼接触传播,或性行为中直接接触感染。淋球菌通过黏膜侵入结膜上皮细胞,12-48小时内可引发急性化脓性炎症。症状包括剧烈眼痛、畏光及大量脓液分泌。确诊后需使用加替沙星滴眼液联合肌注大观霉素,性伴侣需同步治疗。治疗期间禁止佩戴隐形眼镜,患者毛巾等个人物品应单独消毒。
接触被淋球菌污染的毛巾、洗浴用品或医疗器械可能导致感染。淋球菌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数小时,当接触眼部黏膜时引发炎症。此类感染潜伏期较长,症状相对较轻但易转为慢性。治疗可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控制炎症,配合口服阿奇霉素分散片。日常需注意个人卫生,公共场所避免直接用手揉眼。
生殖系统淋病患者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或局部扩散导致眼部感染。细菌经血流播散时多表现为双眼发病,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除结膜充血外,可能并发虹膜睫状体炎。需静脉滴注头孢噻肟钠联合局部使用氯霉素滴眼液,严重者需前房穿刺冲洗。治疗期间应监测肝肾功能,避免交叉感染其他家庭成员。
艾滋病、糖尿病等免疫缺陷患者更易发生淋菌性眼结膜炎且病程迁延。此类患者症状不典型但易出现角膜溶解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治疗需延长抗生素疗程,如环丙沙星滴眼液联合头孢克肟胶囊使用2周以上。同时需控制基础疾病,加强蛋白质和维生素A摄入促进角膜修复,避免强光刺激。
淋菌性眼结膜炎具有强传染性,患者应单独使用洗漱用品并煮沸消毒。急性期需每日用无菌棉签清除眼部分泌物,遵医嘱按时使用抗生素滴眼液。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C,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治疗期间禁止游泳或公共浴池活动,症状消失后需复查确认病原体转阴。新生儿预防可出生后立即使用红霉素眼膏,孕妇产前应进行淋病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