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菌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皮肤破损等途径感染。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吸入带菌飞沫、母婴垂直传播、接触污染物品、消化道摄入带菌物质、皮肤黏膜破损感染等。
当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会产生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小飞沫核。这些飞沫核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被他人吸入后可能引发感染。飞沫传播是结核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尤其在通风不良的密闭空间中传播风险显著增加。患者痰涂片阳性的传染性最强。
妊娠期患活动性肺结核的孕妇,可能通过胎盘将结核菌传给胎儿。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接触产道分泌物或吸入含菌羊水也可能感染。产后密切接触也可能通过呼吸道传播。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但可能导致先天性结核病。
直接接触患者使用的污染物品如餐具、衣物等可能传播结核菌,但这种传播效率较低。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分泌物时不慎溅入眼结膜等黏膜部位,或皮肤有伤口时接触含菌物质,也可能造成感染。接触传播需要较大量菌群和特定条件。
饮用未经消毒的带菌牛奶或乳制品可能引起肠结核,这种情况多见于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消化道传播需要摄入大量活菌,在普遍实施巴氏消毒的现代较为罕见。消化道感染后可能形成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皮肤或黏膜存在破损时,直接接触含大量结核菌的物质可能引发皮肤结核。这种情况多见于处理结核病标本的实验室人员或进行结核病尸体解剖的医务人员。皮肤结核通常表现为局部顽固性溃疡或疣状增生。
预防结核病传播需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避免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出现持续咳嗽、低热、盗汗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新生儿应按规定接种卡介苗,高危人群可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确诊患者应规范完成全程抗结核治疗,治疗期间注意佩戴口罩并妥善处理痰液。日常注意营养均衡和适度锻炼有助于增强免疫力。